发布于:2020-04-01 12:17 阅读次数:
近30万元年薪招聘中小学老师、各类人才580万占常住人口44%、2019年工资指导价高位值达26962元/月……近期的深圳又因为年薪、工资、人才这些关键词登上了热搜。把这些新闻串联在一起看,能够看到这座城市对吸引人才“下足血本”。
21世纪的城市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竞争力不仅指人才聚合度,还有人口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在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困局下,用什么跨越“刘易斯拐点”,保障经济稳增长,是深圳的课题,亦是国内外的共同课题。
招聘案例:
近30万年薪聘中小学老师
最高补贴35万招医务人员
年薪本科生26万+,研究生28万+,全日制博士奖励20万,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优先申请人才住房、长租公寓,全年带薪休假165天+……9月份,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发布消息称,区公办中小学面向海内外2020届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约400人。
近30万元年薪,不是为了招聘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只是招聘应届毕业生做中小学老师,这一消息引起一片哗然。经过一个多月招聘,龙华区教育局官方微信公众号“龙华教育”10月21日发文称,此次秋招“完美收官”,共吸引超3.5万名应届毕业生报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全球62所院校的491人入围体检。
数据显示,在入围体检的491名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23人,占比86.2%;博士23人,其中来自北京大学6人、清华大学5人。名校毕业生来中小学当老师,这一消息又再次在网上发酵。从深圳下决心补齐教育短板,到名校的博硕士当中小学老师是否大材小用,话题热度持续数周。
随后,10月25日,深圳卫健委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深圳将从10月27日开始,启动“中国医疗史上最大规模”的招聘,将一次招聘5873名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
虽然并未在这则招聘中提到待遇,但根据规定,自2017年起深圳对通过公开招聘到社康中心工作、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由社康中心同级财政分别给予25万元、30万元、3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分五年发放。
释放信号: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实行灵活引才用才
对于深圳这样的城市来说,财力可以支撑从名校里挖人,而这里的机遇也吸引着人才前来“寻宝”,这是一种双向吸引力的选择。
但这一次的大规模高薪招聘,之所以会引发持续性的讨论,还在于深圳官方释放出来的不同信号。以往深圳都是在招揽科技方面的高精尖科技人才上不遗余力,为什么这一次把高薪招聘的风口转向了老师、医生、护士这样的基础性岗位?
除了因为深圳要大力补齐教育、医疗短板,背后还有着更深的用意,指向“深圳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去年7月份召开的一场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上,龙岗区政协委员、龙岗区投资推广署副署长冯艳虹举了一组数据,她说截至当月,深圳引进的孔雀团队以及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达到了154个。像孔雀这种高层次人才,引进了3555名,在全国都领先。
虽然看上去引进人才的数据庞大,但有声音指出高端人才并不可能进入中小企业,因此光引进高端人才对于发展来说还是不够的。龙华区政协委员郑大克就,建议市政府重新梳理政策,不光是针对高端人才,还要照顾到中低端人才,出台普惠性人才优惠政策。
泡椒网CEO王思翀也表示,深圳的产业结构两头重,一头是大科技企业,另一头是代工小企业,导致人才结构断层,大企业抢走了高端人才,小企业里尽是低端人才,企业一旦开始成长,就会遭遇人才瓶颈,作为人才结构里中流砥柱的中端人才找不到。
一边是呼吁招揽、培养中端人才,另一边深圳近些年也充分考虑到了吸纳技能型人才。比如在2017年时就调整过人才引进政策,通过调整技能类积分规则,将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分为紧缺类和非紧缺类分别计分,重点引进技能含量较高、市场较紧缺、属于市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专业性、适用型职业技能人才。
人口结构:
从较低学历人口数量较大
到全市各类人才达580万
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规划下,近些年深圳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