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03-06 03:27 阅读次数:
【摘要】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公益素养和公益服务能力较低的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公益素养:创设培训课程,推动公益教育课程化;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公益宣传平台化;顺应创业趋势,推动公益服务项目化;优化组织结构,推动公益管理制度化。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素养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公益素养体现在秉持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在公益服务领域形成稳定的心理品格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公益事业,多数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公益意识薄弱、服务水平有限,公益素养较低。对此,可以通过推动公益教育课程化、公益宣传平台化、公益服务项目化、公益管理制度化,有效提升大学生公益素养。
创设培训课程,推动公益教育课程化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的重要阵地,但个别高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公益素养教育。同时,一些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关注高收益、高回报行业,不愿意从事公益事业,不愿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此外,由于一些其他因素,大学生缺乏公益服务锻炼机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公益素养不高。对此,高校应创设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训课程,加快推进高校公益教育课程化。
将公益素养培训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大学教育课程。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素养必修、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参与公益课程,在社会实践中增设“公益志愿服务”环节,为学生公益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以增设公益志愿服务选修课,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积极开展公益服务课程教育,将公益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公益服务课程能够发挥实效。
依托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公益素养相结合。专业课程、公益课程同等重要,应将公益培训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结合,鼓励学生利用专业优势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学生在开展公益服务过程中,可以利用语言专业优势,重点关注孤独症、抑郁症群体,加入相关公益组织,以所学知识提升公益服务能力。
成立公益服务社团,开展公益志愿服务。社团是高校学生聚集地,具有组织、引导、示范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公益服务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公益服务活动进行指导,并在战略、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壮大公益服务社团力量,打造高校公益服务品牌。
定期评选优秀公益志愿者,提高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积极性。高校应结合学生公益服务开展状况,定期评选优秀公益志愿者,比如公益标兵、志愿者模范,通过设立这些荣誉,提高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积极性,让公益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公益宣传平台化
一直以来,一些大学生公益服务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比如慰问孤寡老人、探望福利机构、维护公共秩序等,这些公益服务属于临时性服务,人员流动性强、重复度高,对提高学生公益素养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在一些公益服务中,服务内容与志愿者能力的匹配度不高,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临时性、非专业性的特点,可以搭建学生交流平台,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公益服务能力。
首先,搭建社区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网络社区寻求志同道合者,组成团队共同开展公益服务,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归属感。同时,鼓励大学生分享公益服务的照片、心得、经验,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公益志愿服务事业。
其次,建立志愿者资料库。鉴于志愿者人数众多、专业差异明显,为了实现志愿者与公益服务项目的最优匹配,可根据大学生兴趣需求,推送与之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既能够提高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能够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志愿者资料库详细记载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擅长的志愿服务领域,能够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便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关系。
再次,实施积分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评分,记录在网络平台当中,根据志愿者积分状态评鉴服务质量,优先匹配高积分志愿者,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积分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最后,整合公益志愿服务资源。通过搭建公益志愿服务平台,不仅能起到志愿服务宣传与推广的作用,更能整合其他相关资源,比如企业赞助、公益项目、扶持政策等。
顺应创业趋势,推动公益服务项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