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全部

  • 全部

分享

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言不合就跳槽,这样真的好吗?

发布于:2019-10-11 00:53    阅读次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频繁跳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著名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15—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34%、34%、33%,其中90%以上是主动离职。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频繁跳槽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

  现象

  大学毕业生跳槽或离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好的职业前景,包括工作琐碎单调、能力得不到提升、培训机会少、职业前景不明确或行业前景差、领导不重视、领导管理不善等;

  二是与单位的制度和文化不适应,价值观不匹配,如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与领导相处困难、与同事人际关系不顺、得不到尊重与认同等;

  三是不满意薪酬,工作压力大,如工作累、常加班、常出差、压力大;

  四是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不能有效发挥,想改换职业或行业。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也为大学生跳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有人质疑,轻易跳槽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被惯坏了,认为频繁跳槽有许多害处:首先,影响职业发展。频繁跳槽导致岗位不稳,不利于积累经验和专业能力,而没有一定的沉淀积累,大学生很难在一个行业收获成绩,频繁跳槽也使得职位晋升暂时受阻。

  其次,影响收入。频繁跳槽致使薪酬不稳定,社会保险福利难长久。大学毕业生因跳槽而放弃原有工作收入,加上新工作过渡期、试用期、考察期的较低薪酬和其他不确定因素,跳槽的经济成本较大,甚至有“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之说。

  再次,对情感、心理及形象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换单位,要重新熟悉工作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频繁跳槽、换同事,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影响职场归属感。

  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还容易给人以缺乏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自我审视以至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浮躁不踏实的感觉,从而影响大学生形象和长远利益。

  也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传统的“一份工作做一生”的观念不复存在,对大学生跳槽应更新观念。跳槽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但过于频繁的非理性跳槽,如因为职业规划不清晰、职场不适应而跳槽,或“这山望着那山高”式的跳槽,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原因

  从社会化视角来看,从大学到职场,事实上是个体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频繁跳槽,可以说是个体再社会化过程遭遇障碍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大学与职场的差距越大,大学毕业生再社会化遇到的障碍会越大,跳槽的可能性也越大。社会化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匹配。大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工作单位的要求脱节,大学生难以适应;所做工作太简单,大学生不满现状,有更高需求。

  大学与职场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同,大学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职场要求的是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如果大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面对实际工作就可能会手足无措。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自身定位模糊,也容易产生知识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制度、规范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学与职场具有完全不同的制度与文化,大学毕业生很容易产生适应障碍。一些职场规则与大学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大学老师会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遇事多反思,多问为什么,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大学的这种教育理念也常常是现在很多家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部分学生不善于妥协,在工作中一言不合就可能辞职走人。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大学生在工作之前,对职场了解较少,常常对职场及自我产生过高的预期,如较高的薪水,得到充分尊重与重用,能充分发挥才能,工作环境优越,工作不要太辛苦又不能太轻松,等等。

  而现实中,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难实现这些预期条件,有些预期条件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很容易让大学生对现实工作产生不满而频繁跳槽。

  如何度过职业适应期?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雇佣”能力。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注重对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能力与素养也被称为看不见的“软技能”,区别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如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

相关教程

厉害!现在00后都这样玩设

天台县教育局关于天台中

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槟榔中

海淀初三毕业生看过来啦

2023年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

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2023年

最新初中生毕业综合素质

2023年大学生贫困认定申请

202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