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10-09 19:26 阅读次数:
近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无锡教育微信连续展播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师缘》特别节目。节目中10位无锡教育人倾情讲述了他们与教育的“缘”,多角度展示了70年来无锡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周稽裘: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跑了一小段路
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无锡市教育局原局长
“我很幸运,我这一生能够有机会亲眼看见,我们国家从解放初期的贫困落后发展到今天的初步繁荣。当然我也感到很幸福,我的青年时代和壮年时代,正好赶上国家从贫穷向初步繁荣转变的历史进程。我是一个劳动者,我参与了建设祖国的劳动,我感觉,这辈子值了!”
1973年,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纸书信寄到了周稽裘的手中,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回来做老师吧”。自此,他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周稽裘回到故乡无锡,在江南大学任教。1986年,周稽裘转任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后,为推动全市教育迈上依法实现“普九”新台阶作出了贡献。2019年8月,周稽裘故地重游宜兴归泾中学,在这个他曾经“抬过土”的学校,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人民群众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硬是把一个山头变成了操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归泾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当年无锡乡镇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缩影。
和乡镇的情况不同,当年无锡市区的义务教育普及情况相对较好,如何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均衡程度,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当时的工作重点。20世纪80年代,无锡就开始对教育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两头延伸,向前办好学前教育,向后并行处理好高中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访谈中,周稽裘还详细讲述了我市职业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他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他说:“办教育的人站位要更高一点,不要单纯的就教育论教育。办教育的初心就是为国家强大,为人民幸福。我只是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跑了一小段路。”
高国强:我为教师队伍建设出了一份力
无锡市教育局原局长、无锡市教育学会会长
“教师应当坚守的‘初心’是为国育才,应当牢记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只有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深深爱上这个‘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多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全局发展的重点,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市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的高国强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更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参与者。
1976年,高国强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从师范毕业留校做老师,到2013年退休,从事教育工作整整38年。他先后在师范学校、教育局机关、重点中学、高职院校工作过。其中在教育一线18年,至今他仍在教育学会从事教育工作。
采访中,高国强重温了无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史。1985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教师节,教师变成了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设立教师节后,1993年,国家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这三者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高国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等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实际上就是确定了‘怎么样做一个教师’。而《教师资格条例》解决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的问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这一条例拓宽了教师队伍的来源,吸引了许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当老师。”
在高国强的几十年教育生涯中,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成效体现在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上。他说:“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抓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抓青年教师培养,抓师德教育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