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10-06 23:51 阅读次数:
原標題:建設好家鄉 守護好邊疆(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已有一段時間,但身臨獨龍江鄉,依然可以感受到鄉親們的幸福和歡樂。山間江邊,感恩的歌唱響了峽谷,真情的話盈滿了火塘……
“祖國是個大家庭,我們也要為大家庭出份力!” 連夜開會落實總書記回信要求,進村入戶宣講總書記回信精神,“老縣長”高德榮更忙了。“就是要按照總書記說的,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獨龍江鄉群眾有這份志氣!”
建設家園的那股子熱勁上來了
翻開厚厚的影集,曾擔任幫扶工作隊副隊長的郭子孟拿出一張老照片。那是當年修建鄉村公路的場景,畫面令人過目難忘——一塊巨石橫亙在路基上,一群獨龍族群眾有的用鋼钎撬,有的用木棍扛,還有的干脆用肩膀頂,眼神中透露出一往無前的堅毅和果決。
“聽說這是獨龍族頭一回自己修公路,鄉親們能把命都豁出去!”
更好的日子在后頭,卻是等不來,靠不上,也要不到的。獨龍族群眾很認這個理兒,可關鍵是怎麼激發鄉親們心中的“小宇宙”。
上海市在普卡娃旅游特色村建設中就很“講究”——項目主體部分由工程隊完成,而平整地基,運送沙石,房頂加鋪茅草由群眾互助實施。積極建設家園的那股子熱勁上來了,“千人歌,萬人吼”的大場面又回來了。
從龍元村往孔當村的半道上,有一家名為“龍仲”的農家樂,看似不起眼,但它是獨龍江鄉首家農家樂。直到上世紀90年代,獨龍族群眾的市場觀念還很弱,交易物品擺在路邊,主人藏在林子后頭的現象還有。“龍仲”農家樂老板和曉永年少時就背著干糧、被褥幫人趕馬到縣城,后來跑運輸賺了些錢。2013年,和曉永貸款5萬元辦起了農家樂,還成功引種重樓和草果。現在,有10多個貧困戶跟著和曉永做起了生意。
山門打開了,見識過外部世界的獨龍人更鐘情自己的家鄉。這裡是“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之一,森林覆蓋率約93%,禿衫、珙桐、楠木、紫檀等珍稀樹種在此分布。行走獨龍江邊,常被出沒在森林裡的戴帽葉猴吸引。從德宏讀書回來的木思忠當起了護林隊長,帶領隊員守護著50多萬畝的原始森林,薪酬不高,一次巡山來回走兩三天,“辛苦是辛苦,但這麼美的林子,隻有在獨龍江有,心裡就會踏實不少。”
鞏固脫貧成果,一天也耽擱不得
雖然已實現整族脫貧,但鞏固脫貧成果卻是一天也耽擱不得。最心急的還是高德榮,“持續穩定脫貧靠的是產業,獨龍江到處都是寶,但先得把綠水青山守護好,可不能瞎干胡搞哩!”
除了“老縣長”外,高德榮近兩年還有新稱號——“草果專家”“重樓專家”,重樓是雲南白藥的重要原料。跟他下鄉,車子隨叫隨停。老爺子從車上跳下來,腳蹬雨靴,三五步就爬到對面山坡上,記者攆都攆不上,“這片苗長勢不太好。”老爺子嘟囔著,俯下身撥弄起草果苗來。一進村委會,高德榮見到村干部就嚷,“你們草果雜草除得不勤,種得也太密了些!”
山門洞開,獨龍人已融進外部大市場,要想穩定增收,必須調整種植結構。反復比選,高德榮選中了草果——草果是烹調香料,市場需求旺盛,同時適應蔭蔽、潮濕環境,獨龍江鄉正合適。林下種草果,既利於草果生長,又可以保護生態,“林下經濟”成了高德榮挂在嘴邊的高頻詞。
為了推廣草果種植,高德榮自掏腰包建起示范基地,免費培訓村民,再請他們管理草果。3年挂果后,組織鄉親們觀摩採摘。很快,全鄉6個村中有5個村種植草果,鄉裡的草果加工廠也完成了基建。
最北端的迪政當村海拔太高,無霜期短,草果難成活。好在這裡有野生重樓,2018年每公斤收購價在1200元左右。2014年,迪政當村8戶黨員帶頭試種,現在已種植近百畝。
眼下,獨龍江鄉的林下經濟初具規模。鄉黨委書記余金成介紹,截至2018年底,全鄉種植草果6.8萬畝、重樓1723畝、羊肚菌403畝、黃精40畝﹔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也加入農村電商產品目錄。
這些年,外界對獨龍江的旅游熱情越發高漲,高德榮和鄉裡一班人瞄准的卻是高端旅游。“照這個標准,獨龍江基礎設施還欠缺,接待能力有限,特別是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還差著一大截,不著急,先把內功練好。”高德榮說。
靠高素質人才,奉獻家鄉奔小康
馬庫村的江志高每天早上刷牙、洗臉、疊被子,收拾停當后,習慣性地將家裡的內務發到群裡“晒一晒”。“每日一晒”已成為不少獨龍江鄉群眾的日常。江志高過去住在山裡,常年赤腳,直到2014年住進安置房后才睡上床。“刷牙、洗臉、疊被子,還有進屋換鞋,都是干部手把手教的。”江志高腼腆地笑了笑。
相关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