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14:0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天极网IT新闻频道】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深意,说的就是中外教育的区别:
中国孩子画完了画让父母看,他通常会问:“你看,我画得像不像?”
外国孩子画完了画让父母看,他通常会问:“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像”、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从根本上来说,“好不好”,是孩子在征求对自己的“创作能力”的意见;而“像不像”,则是孩子在征求对自己的“复制能力”的意见。
中国孩子之所以会问“像不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模式的训练——以是否接近“标准答案”来评判自己的学习成果。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对不对”来要求自己。
然而,这一种后天培养的比照式的线性思维。
这种定向思维,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从根源上来说,它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什么是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指的就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而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但是,回顾中国思想史,受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并不主张个体的独立与自由。比如,在儒家和法家思想汇成的主流思想中,“气节”、“仁义”,也更多地表现在忍受酷刑和忠于最高统治者,而不是“个人价值”。
然而,培养独立型人格,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差异、尊重个性”。这就对“灵魂工程”——“教育”提出了与中国教育现状截然不同的要求——
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什么是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超一流大学里,教授只承担导师的角色,以开发学生潜力为己任,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在赫赫有名的英国公学里,学生甚至有权决定是否开设一门课程。
在英国甚为重视的早期教育阶段,秉承了英国教育精髓的英国天线宝宝早教,则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在其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要求孩子依样学样,孩子们接受的是符合其人格和心理要求的启发式教育。
英国教育之所以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究其思想根源,是因为英国的教育理念,植根于基督教传统。基于基督教教义的个性主义主张:个体生命享有独立和自由。
它反映在教育上,即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主动吸纳知识而不能等老师灌输;学校及老师要从这种个性主义的观点出发,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个性差异。
如今,随着社会多样性的发展,个人是否拥有独立人格至关重要:它能决定我们能否独立思辨、自我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
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尚有欠缺,但是教育从业者也从未放弃努力:对内,有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对外,中英教育的交流日渐频繁。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纯正的英式早教,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英伦风”,她所践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能从中受益。
IT新闻微信公众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
使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
您可能想看的内容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大家都在看
评论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