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评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

 

摘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是“双一流”建设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从“中国”和“特色”两个层面,结合世界顶尖大学发展史,尝试阐释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以及如何扎根,为什么要强调发展“特色”以及如何求得“特色”等问题,并总结提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两阶段”逻辑划分。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历史

经过两年的审慎酝酿,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布了参与“双一流”建设的137所高校名单,标志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起始。创建一所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怎样创建这样的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道路:“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这一论断。

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特色”?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尝试把“中国特色”分成“中国”和“特色”两个层面来研究:“中国”就是指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而“特色”则是指为什么要办得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不一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从曾经和当世的全球顶尖高校的发展史中寻找答案,是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比较好的途径。

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以及如何扎根

现代大学诞生于约一千年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组织形态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植根于、生长于所在社会文化体系,与国家社会血脉相连,是其子系统。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形态和发展历程证明,任何一所顶尖大学都必然会充分融入所在国家和社会,进而才形成自己的风格。

1.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结构一定深植于所在国家的政治体系

不同国家的顶尖大学,治理结构、运营模式截然不同。作为国家、社会的分支机构,大学必然要遵循所在国家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样才能与国家社会的其他系统协作互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学只不过是比较松散的联盟,这无疑就是英国联邦自治体制的缩影,也正是这种自治体制的融入,才创造出高校的自由精神。德国洪堡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这与德国议会共和制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体制奠定了教授治校的传统,延伸出了“大学属于师生”的概念和“师生治校”的内部人管理逻辑。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大批名校采用的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董事会制度,这也是整个美国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制度实现了学术与行政的分工协作,并在董事会中引入外行专家,大大提升了高校运营的专业化水平。

可见,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鲜明的国家民族属性的,是孕育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离开了母体很难存活,所以不能简单移植。因此,哈佛只能是“美国的哈佛”,搬到中国就不再是哈佛了。具体到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制度优势所在。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国体,坚持党的领导,遵循并发展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之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治理模式之一。

2.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价值自然融入了所处文明的文化基因

伟大的大学必有其精神,但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生,而必然根植于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强烈要求自主独立的精神之中。现代大学浸润于西方文明,深受其影响。一是宗教文化。回溯历史,现代大学原本就是基督教堂传教的产物。大学出现之前,高等教育仅存于基督教堂之中,随着教会传教的发展,学生涌聚于大教堂所在大城市,产生了师生行业公会,从而诞生了博洛尼亚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牛津大学等现代大学。教会大学至今仍是世界大学的重要类型之一,如美国圣母大学及曾经的燕京大学。大学精神被深深打上了基督教义的烙印,如牛津大学校训是“主照亮我”;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二是西方人文精神。西方文明源起于古希腊,追求真理,崇尚个性,强调平等、自由、民主,这些都成为了西方大学精神的内核。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必将使你获得自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是“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