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8 11:0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跳扇子舞的剧照。图/BBC网站纪录片第一集画面。视频截图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4日晚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二台播放。片中“严苛”的中国教师与“捣蛋”的英国学生相遇,引发中外网民对中英基础教育差异的讨论,到底是英国的“熊孩子”逼疯了中国老师,还是中国式教育过分机械、僵硬,只希望培养“乖孩子”?一场关于中英教育的跨文化对话正在持续发酵。
剧情
“中式课堂”起初非常混乱
4个星期内,5名经全国海选的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的博亨特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对象是该校50名英国青少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此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以此比较中西式教学的有效性。
50名英国学生,在拍摄期间,从作息到教学方式,完全因循了中国学校规矩。早上7点开始上课,一天12小时中,除了两次进餐休息时间,要经历早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等中国学生才熟悉的程式;统一穿中式校服,每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上课要记笔记和背诵,有时进行小组练习;放学后要打扫教室。
预告片播出后,英国《每日邮报》记者撰文称,经过一个月的教育,5名中国教师明显感觉到“水土不服”,中方教师认为“是英国良好的福利体系让英国学生缺乏上进心,缺乏制度,并且变得慵懒”,这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播出的第一集中,“中式学校”的课堂非常混乱,老师在讲台上课,学生们却在底下聊天、吃东西,甚至有女生在化妆。尽管老师们频繁强调“纪律”,学生们却并不买账,还有学生故意挑衅老师。对于中方老师的“罚站”、“面壁”等惩罚,英国学生也只是觉得“非常好玩儿”。
幕后
英教育大臣称要学中国经验
中国中小学生的数理化优势早已世人共知。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测试,两次夺冠,数学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英国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其中数学成绩更是排在第26位。
为此,英国教育大臣说下“狠话”,如果英国人不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并学好数学,这将最终会影响到英国的经济发展。而一向被国人“嫌弃”的中国式教育,在英国教育大臣眼中,“中国经验确实是有效的”。
《每日电讯报》曾驻中国的记者里查德·斯宾塞在该报撰文说,不仅各类国际学校排行榜将中国大城市的学生排在前面,即使是在西藏那样比较边远的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学校,学生表现都超过诸如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学生。
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在网络传播之后,有人认为这是“中式教育的逆袭”,认为这凸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越。
不过针对片中所出现的诸多课堂问题,据北京新东方国际高中校长王鹏介绍,按照英国的教育体系,顶尖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英国的顶尖中学都是非常讲规矩的,都是非常严格的。片中的博亨特是一所排名中等偏上的公立学校,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真人秀不能代表中式教育现状
在海淀国际学校副校长詹为看来,BBC所拍摄的该纪录片,有很明显的真人秀成分。“感觉片子中人为地加了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詹为认为。这个片子中所展示的中式学校能代表中国教育的现状吗?詹为表示怀疑。他说,一来中国的教育地域差异性非常大,二来这5名中国教师也无法代表中国教师的教学情况。他说,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教学理念都是非常先进的,不仅教学资源丰富,而且也十分注重社会大课堂,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都不输英美。
“过去,我们通过教材了解世界,如今,世界也成了学生的教材。”詹为引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话说,我们的中式教育绝对不是片中所展示的那个样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被尊重的,也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我们的教学也在调整。”
曾经于2001年和2013年两次赴英考察,并在英国当地中学听课、上课,赵文娟坦言自己看到BBC的纪录片之后“很吃惊”。作为北京英语学科带头人、朝阳区英语教研员,赵文娟认为,片中展示的中式教育与自己所熟知的中国课堂“出入很大”,“有人为设计和作秀的成分”。
中式基础教育也应取长补短
北京新东方国际高中校长王鹏认为,在考量中西方教育,尤其是国际教育时,首要的原则就是取长补短,得出一边倒的结论是比较片面的。
“规矩、整齐划一、作业、课堂纪律,这些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真的如想象一样好?不敢公开表达与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根本就没有不同的观点,如何具备竞争力?如何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王鹏解释称,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过分讲规矩已经限制了中国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