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8 10:1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一篇《引进、传播与融入(1900-1949)》的第一章节《自觉的求取》的第五节内容,探讨中国留学生通过取法日本,寻源欧美,逐渐开启了中国美术教育乃至油画教育的全新格局,奠定了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基石。
图 1–1–14 黑田清辉 《湖畔》 69×84.7cm 1897年
图 1–1–15 藤岛武二 《逍遥》 39×50cm 1897年
清末民初,一群年轻人走出国门,这些留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他们精力旺盛,生气勃勃,出国前已受传统文化教育,而后又被新思想熏陶,抱着艺术救国[1]的强烈愿望,他们东渡日本,西行欧美,学成归来后,共同开启西画东渐的第二阶段。“就‘西画东渐’的前后两个阶段来看,传播中介也发生重大转变,留学生逐渐取代了传教士,传播目的和价值取向也截然不同。西方绘画及相关知识,逐渐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传入中国,并且随着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建立,逐步纳入到中国近代新文化建设的进程。”[2]
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始于1872年,最初以发达的欧美为对象,并没有把刚刚维新的日本放在眼里。“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人们突然瞩目日本。由于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就,所以近代中国人把学习日本看成学习西方的捷径。1896年开始,清朝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起赴日留学运动达到高潮。”[3]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清醒地意识到,真正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包括西方的艺术,日本已经不是中国人的首选。”[4]继日本之后,法国成为年青学子学习美术的重要选择。
最初,转道日本学习西方艺术是不少学子的选择。日本的西洋画由法国舶来,其时正流行注重外光表现的印象派,并汇入日本本土特征,之后又引入现代派,接续欧洲艺术潮流,留学日本的学生(选择研习洋画的)无不受其影响。20年代起,赴欧洲的年轻人增多,欧洲不仅是现代派的大本营,还是学院派的传承重地,面对各家各派,学子们选择各有不同,他们对学院派写实、印象派形色和现代各派作风手法均有吸收。
转道日本
20世纪上半叶,学子们大都选择日本为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地。四十余年间(从1902年至1949年,以1937年日本侵华为时间节点,此时大多数留学生毅然中断学业回国,此后赴日生极少),“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去日本留学的中国著名美术家多达300人以上,仅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就多达134人……。”[5]在去日本的美术留学生中,80%选择了学习油画。选择日本的重要原因,正如研究者刘晓路指出,出于“文同、路近和费省”。
日本非油画的始发地,其发展并不顺利,在1882、1884年,洋画甚至不被允许进入政府绘画展览[6],该情况到1887年才得到改观。1893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黑田清辉(1866-1924),引领日本油画走向了繁荣。1896年,日本最高美术学校东京美术学校开设西洋画科,聘请黑田清辉等人任教。作为西洋画科主任教授,黑田清辉对于日本洋画界的影响巨大,他开拓了日本洋画的风尚(图1-1-14),从而无形的影响着去日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中国留学生并不直接受教于他。
图 1–1–16 李叔同 《自画像》 60.6×45.5cm 1910年
占据日本20世纪初主流的洋画画风,是欧洲时新的画法——印象派,但并不彻底,比较写实兼有日本特色。这缘于黑田清辉法国留学10年间,乃师科兰(Louis-Joseph-Raphael Collin,1850-1916)运用的是学院派加入印象派的外光手法,黑田清辉深受其影响。回到日本后,他仿效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方法,并组建美术群体“白马会”,以此对抗古典写实绘画,使得印象主义外光派逐渐成为学院画风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