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校长爸爸”的称呼值得品读

 

  3月15日早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数千人自发前来,人们抹着眼泪,送别离世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莫振高四处筹集善款,以帮助上万名山区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被贫困孩子们唤作“校长爸爸”。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校友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赶回;清华大学招生办等高校机构发函吊唁。(3月17日 人民网)  

  莫校长,是一名普通中学的校长,但更是一名值得称道的校长。说他的普通,是因为他只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中的一员。说他值得称道,是因为他不但肩负起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还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四处筹集善款来帮助了上万名上去贫困学生继续了自己的学业。在题为《广西数千人泪别校长爸爸》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倾情山区教育,热心帮助学生的好老师,好校长。在电视里千人送别的场面中,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他的离去而伤心,也让我们为他的善举而动容。他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不仅用“担当”扛起了几十年的教学任务,还用美德和爱心为那些贫困的学生奔走呼吁。从被贫困孩子们唤作“校长爸爸”的称呼中,我们读到了他的责任和爱心。可以说,他30多年的从教生涯,扛起的是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担当,他用辛勤、汗水诠释了教育工作者“传道、受业、解惑”的真正内涵,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面旗帜。他播撒的是一粒粒美德的种子,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心铸就了一面美德的“丰碑”。  

  “校长爸爸”的称呼背后,是沉甸甸的担当精神。“都安高中食堂是一个亏本经营、靠补贴维系的食堂。每年高考前一个月,莫振高会交代食堂给毕业生们免费加餐,早上加鸡蛋、牛奶,晚上是米粉、绿豆粥”;“都安九分石头一分土,自然条件恶劣,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有三四成是贫困生”。在这样艰苦的贫困地区,莫振高校长发出了“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誓言。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学,莫振高竭尽全力。都安高中“圆梦班”帮助不少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了高中学业。“圆梦班”是全国“圆梦”行动的发祥地。除了学习、生活,莫振高更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品格培养。他在学校老师紧缺的情况下,一边忙于学校管理工作,一边担任3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课教学任务。他外出开会时,就用晚上时间给学生补课;在外出学习时,就牺牲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他所带班级的成绩,名列同类班第一。只要不出差,不放假,每天早上6时以前准时到校,晚上11时后才回家,这个“时刻表”,莫振高坚持了30多年。莫振高校长用的是实际行动在诠释自己的誓言,践行的是自己肩上的责任,扛起的更是对教育的担当。   

  “校长爸爸”的称呼背后,是浓浓的大爱精神。学生家长蓝玉锋天天来为莫振高守灵、上香。按照当地的风俗,生者比逝者年长的,不需前去悼念,但蓝玉锋老人坚持要来。他哽咽着说:“我只想最后送他一程,表达我的哀思和敬重”;蓝涵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默默流泪,他在微信里写下8个字:“瑶山挥泪,痛别亲人。”9岁的儿子推门进来,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爸爸一个很好的老师去世了……” 从千人送别的场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和家长们的不舍。在千人送别的场面背后,是人们受到莫振高校长大爱精神感动的集中体现。他的学生们叫一声“校长爸爸”,是对他的大爱精神的深情表达。在冬日催着大家晒棉被的声音里,我们读到的是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在他为被雨水淋湿的学生准备好的姜糖水里,我们体味到的是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从他在食堂为高考学生煮鸡蛋的叮嘱声中,我们读到的是他对学生沁润心扉的爱心。莫振高校长的大爱精神,就是在这些细小的举动中潺潺流动着,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展现出来。“校长爸爸”的称呼,正是莫校长用爱心产生的“聚沙成塔”、“聚滴成海”的效应,是他用大爱精神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家长们的尊敬。  

  从“校长爸爸”的称呼中,我们读到了莫振高校长担当的精神,展现了他大爱的一生。在为莫振高校长大爱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感动、赞许之余,他的精神和美德也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唯有把莫振高老师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谱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岗位上,才是学习“校长爸爸”最好的诠释。把美德播撒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对学习“爱心爸爸”最好的方式。(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