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让城乡孩子共沐教育温暖阳光

 

  目前,全省2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评估验收,19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认定。近日,儋州市、东方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海棠区等多个县(市、区)迎接国家评估认定。本报对这些县(市、区)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举措、成效进行集中展示。

  儋州市

  高起点谋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基本情况:

  儋州市共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6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8963人。2018年秋季,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共有在校生逾1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4.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2%。

  主要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儋州大规模开展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在加强全盘统筹方面,儋州市先后印发了多个规划文件,从教育机会均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师资力量基本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均衡和办学行为全面规范等5个方面高起点谋划儋州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儋州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学校从原来的311所缩减为238所(含教学点72所、不含两院中小学)。另外,该市正在那大城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思源实验学校二期工程,以及扩建横岭小学并将其设为那大三小分校,建成后将增加城区小学学位2860个、初中学位900个。

  同时,儋州正在扩建那大城区周边的和庆中学和西联中学,建成投用后,将增加初中学位2000个,和庆中学和西联中学也将分别被升格为“儋州市第六中学”和“儋州市第七中学”,纳入城区学校范围,以借助城区教育优势,促使学生回流,提升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质量。

  在保障经费投入方面,2015年至2017年,儋州市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市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共计38.55亿元,确保连续3年教育财政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2015年至2018年,儋州市先后投入建设及装备购置资金21.3亿元(其中市级资金13.3亿元),新建学校1所,改扩建学校176所,重建、新建和加固校舍358间,新增学位9563个,建设运动场地38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专线,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极大改善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

  在师资调配方面,儋州市遵循“总量平衡、退一补一”的原则,及时补充乡村学校教师,2014年至2018年共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新教师454名,招聘免费师范生45人,共引进省外优秀校长10人、学科骨干教师25人。

  在推动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儋州市印发了《儋州市那大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自2014年秋季起,以一所优质学校托管一所薄弱学校的方式,设立三个“学区”,突破学校原有行政隶属关系,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及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经过长期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三个“校区”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每校1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每校900余人至1800余人。

  东方市

  推动义务教育实现公平有质量的发展

  基本情况:

  东方市现有各级各类义务教育学校126所,其中完全小学49所、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初中6所、完全中学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点59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共5.7071万名,在编教职工3695名。

  主要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东方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人员补充、质量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实现公平有质量的发展。

  东方市以落实政府职责为着力点,谋划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先后出台12个涉及义务教育发展的专项规划,细化工作推进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和市领导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完善责任、监督、问责机制。2015年至2017年,东方市连续3年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和比例大幅增长。

  2014年至2018年,东方市共投入10.2亿元新建校舍24.2万平方米,修缮翻新校舍11.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运动场地220个,完成118所学校校园附属设施建设,并高标准配备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等;共投入3200万元升级改造校园安防设施设备,安排209名公益性工勤人员到校任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186名校园专职保安员,招聘50名事业编制校医,解决学校后勤和安保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