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30 10:2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第三,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第四,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第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
[参考对策]
第一,调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克服城市发展优先的偏向,真正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突显了我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要真正落实这一重大举措,最为主要的是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城市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或倾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第二,进一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活力不足或乡村的空心化,实际上跟二元体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城乡二元体制,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在承认城乡差别基础上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结合,也不是城市替代乡村或者乡村取代城市,更不应以乡村优先发展为名拒斥城镇化,而是应在城乡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城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面对发展遇到的特定问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共奏城乡融合交响曲
2.以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
3.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示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度条”在加速。无论农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乡村正积蓄着变革的伟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更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
[精彩结尾]
示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