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7 07:4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曾在香港读国际高中,学霸这么学习帮她上港大
2017-07-21 15:57 来源:国际学校择校 大学 /香港大学 /初二
原标题:曾在香港读国际高中,学霸这么学习帮她上港大
很多家长跟我们提到,非常想看成功的学霸的故事,今天我们会大家带来一位在香港上过高中,现在在港大学习的内地学生,她的学习方法相信对每个孩子家长都会有启发,一定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发兴趣,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青岛博鸿教育”
作者: 闫Junran
香港大学学生闫Junran在6月初博鸿家庭教育沙龙群分享了如何有效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同学家长都有所启发。感谢原作者分享。
以下是分享的全文内容:
叔叔阿姨好!
我是闫Junran,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厚爱,首先我想特别感谢一位我的恩师,王老师@四叶草,这么多年她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
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一直心存感激,感谢老师们早期对我的点拨和引导。
最开始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吧。
我在内地是从小学一直上到初二。初三那年去了香港读国际高中,是美国的学制,我9年级(相当于初三)入学,12年级(相当于高三)毕业。得益于我初中时期研究出来的学习方法,我在那边适应的也不错,年年拿各种校长荣誉奖,毕业的时候平均GPA是年级第一,还做了个毕业演说。
高中毕业之后,我又上了香港大学,主修分子生物,后来又选了个第二主修英语文学。虽然港大的GPA并不好拿,还是一直保持着4.0左右的CGPA。目前将要升大四。
我下面要分享的这些心得,对我帮助很大,但是对所有学生不一定都适用,所以仅供参考。
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针对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为自己量身打造出适合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的兴趣】
说到学习,很多同学是抵触的心理。
多年的应试教育下,他们已经丧失了当初对学习的兴趣。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抱着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逼迫孩子日夜的刷题,上一大堆辅导班,这样孩子自然就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
我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有个同学,是个内地来的大学霸,据说最近还收到了某常青藤硕士offer。问题是这么牛的人,一学期了我在班里都没见过他。他说他从来没来上过课,因为讲课讲得太烂了,考试出题净抠死角,逼着人死记硬背,看人家美校考试怎样发散性思维云云。把体制批判了个遍。我听了就没说话,因为我不同意。
他是个国内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觉得听讲没用,临考前3天通宵背完一科算完。我就没觉得这课多烂,因为我上课认真听讲提问,考试前安排出5-7天时间,认真看完每个ppt,理解透彻,自己给自己出题检测。一天也没熬过夜,进考场照样拿A。不但维持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记忆比突击背牢固得多。
不错,体制是在那里,但是你对待学习的心态直接决定你对体制的个人体验。同一体制下,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也可以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所有人小时候,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这种求知欲就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可是逐渐的,动机被替换了,变成为了考试/分数/升学而学习。
自发主动的行为变成了被动的交差,孩子很容易感到压力很大,学习效率也会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喜欢学习-没有动力-不学习-成绩差-自卑-更加没有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有好几种incentive(动机):金钱、社会规定的道德、对惩罚的恐惧,还有一种由内而发的intrinsic motivation(内发动机,比如说好奇心)。一个学生一开始有这个内发动机,真心喜欢学习。但是家长和老师总是给他一些外部的动机,比如说表扬,物质奖励,还有用惩罚去吓他,长此以往,他的内发动机就很容易被这些外部的动机替代。如何合理平衡这两种动机,不滥用物质奖励和惩罚,这些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在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致的时候,家长的引导也不失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就是conditioning(条件反射),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任何动物都可以通过奖惩训练,学会指定的行为。对于人也是一样,奖励和惩罚这些外因会对他的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