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7 01:1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National 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小伙伴们,十一长假的你正在做什么?!这两天,小编在后台收到很多留言评论,你们喜欢用“很交大”来表达对祖国、对交大的爱和祝福。真是让人感动!小编一直在想,小伙伴们所说的“很交大”,是什么意思?
很
交大
交大
交大
小编先放个“大招”
很交大
国庆专属屏保
(屏保来源:上海交大校友总会)
是不是这个意思?!
很交大
因图强而生
救亡图存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很交大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脉搏
与祖国共脉搏
交通大学,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成长于民族振兴之际,振兴于祖国富强之日,已经跨越三个世纪。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是一部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民族振兴交相辉映的创业史。
很交大
交通为名
交通为名
1920 年 12 月 14 日,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提议,将交通部部属的 4 所学校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1921年 5 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虽历经风雨,却传承不辍。
很交大
与西南联大一起,为抗战培养人才
抗战时期
在那个战火弥漫的非常时期,全民族都遭到了空前劫难和莫大损失,濒临火线的交通大学同样难于幸免,被迫分设两地,艰难维持。从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交大师生校友在大西南后方的荒郊土坡上重铸了交通大学的辉煌。是时,九龙坡上,弦歌不辍,师生济济,2000多人中更是涌现出两院院士二十余位,与同一时期的西南联大等高校一起,为抗战中的中国继续培养人才。
很交大
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交通大学跨入了“建设新型的人民交大”的历史阶段。建国后,交大始终为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建设新型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学校一贯秉承高水平的育人标准,坚持和发扬“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老交大传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输送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很交大
爱国奉献
院系调整
1952 年前后学校迎来大规模院系调整。1949 年下半年到1956 年,学校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8 次调整。院系调整是交大对全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院系调整之所以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和国家的无私奉献。
很交大
服务国家战略
支援大西北
50 年代交大西迁是一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战略行动,也是继院系调整后交通大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做出的又一次巨大贡献。交大一大批知名教授、老教师和大批中青年教师,毅然放弃了上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奔赴西北,重新安家创业,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大西北建设。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地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从此,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这对同根兄弟,共同继承和发扬交大的悠久历史和办学传统,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交大
新中国第一个高校访美代表团
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