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1 06:43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肯定有很多很多人,都思考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为爱她深沉;也思考过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她承载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刘易斯·芒福德则认为,城市实质上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两种观点,从某种角度来理解是一致的。放在芜湖这座城市,梳理芜湖的发展轨迹,更能准确找到属于她的注脚。
触摸历史:江山造化 人杰地灵
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现代化创新城市,若没有经过岁月洗礼和时光打磨,没有深厚的传统延续与文化积淀,她的骨子里是脆弱不堪的,气质上是飘渺不定的。
芜湖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水路杂成,历史上即为中国冲要之地,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最佳聚集地。通过三国、两晋、明清时期三次大的移民,形成一个开放的移民城市,养成一个市民城市的状态。开放、创新、包容、重商,是芜湖最深刻的城市烙印。
历史上,芜湖人就有提篮小卖的传统,小商小贩穿梭于大街小巷,可谓人人创业,个个致富。很多芜湖创业者,小本经营起家以后便走向长三角或海外,人人混得风生水起。
明清时期跟随徽商兴起的潮流,芜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彼时的芜湖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芜湖制造”名扬天下,“芜湖品牌”如雷贯耳。毫不夸张地说,芜湖那时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甚至不逊于今天。
具体而言,当时芜湖有五大产业,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
首先是浆染业。翦伯赞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说:“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地区,而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荣。在这里,已经形成五大手工业的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由此足见芜湖浆染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在该书中,宋应星还提到一家“芜湖巨店”,这就是歙人阮弼开于西城门口的浆染作坊。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记载:“乃自芜湖立局,召染人曹治之,无庸灌输,费省而利兹倍。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运,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则又分局而贾要津。”阮弼的染局规模既大,又连锁经营,其产品精美,畅销各地。自阮弼之后,芜湖的印染业保持了三百余年的兴旺时期。
其次是冶铁业。芜湖冶铁业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干将莫邪就曾在芜湖赤铸山为吴王铸剑。至北宋时期,山东曲阜人濮七来芜开设冶炼作坊,其冶炼之地遂名为濮家店,今简化为卜家店。到了清代中叶,芜湖的冶铁规模达到鼎盛, “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需工作不啻数百人。”芜湖所产之钢远销七省,闻名国内。山西钱帮在芜湖设立票号,即为购芜湖钢而起。时人赞曰:“铁到芜湖自成钢”、“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走天下不訾也”。在今天芜湖还保留着淬剑池、铁作巷(后改为铁锁巷)等与冶炼有关的老地名。芜湖人还创造和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工艺——芜钢工艺。芜湖拥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加之先进的工艺,使芜钢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明中叶至清初芜湖有大型钢坊8家,到清中叶,大型钢坊已有16家。
第三是制药业。明清之际,芜湖医家辈出。明万历元年即设有“芜湖县医学”,清人顾世澄著有《疡医大全》。医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芜湖制药业的发展。最著名的药号有明万历年间汪一龙的“正田药号”和清道光年间张文泉开办的“张恒春药店”。正田药店在当时享有“天下第一国药店”的美誉。据《芜湖市志·医药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精通岐黄术的休宁人汪一龙迁居芜湖,在西门外大街开设了正田药房(字号永春),直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歇业,该店经营两百余年。”而在民国八版的《芜湖县志》里是这样说的:“汪一龙,字正田,明万历间人,精岐黄,由休宁迁居芜湖西门外大街,创立正田药店,字号永春,垂二百余年,凡九世皆同居。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四方争购之,对症取服,应效神速。每外藩入贡者,多取道于芜湖,市药而归。”当时芜湖制造的药品在国内国际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