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1 17:4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镜头一:一位中国女老师面对下面的英国中学生严肃地说:“不许提问,听我说。”一位女学生惊呼其粗暴。
镜头二:台下英国的中学生们在教室里坐姿各异,中国的男老师满面怒容维持纪律……
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出现的镜头。而片子的画外音说:“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正在落后,中国学生正是我们孩子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对手。”
近日,这部纪录片引起了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和反思。片中中国老师的一些教育方式和英国中学生产生对立的镜头,强烈冲击着两国民间和教育界的眼球。
一位在英国访问的学者听到了一些当地家长的惊呼:“我们的孩子怎么表现这么差。”
而中国民间一些舆论也在反思,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不是会抑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甚至束缚了他们的想象。甚至升华到钱学森之问的高度。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中国学生的勤奋遵守纪律值得骄傲……
记者近日对事件当事人和一些教育领域人士进行了采访,他们认为,该纪录片虽然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考意义,但提出的命题比较重大,反映了中西教学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才是上策。
“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角度看待这部纪录片,而不是炒作”
这部纪录片开始几集展示了英国学生完全不适应中国老师的教学方式,面对中国老师的一些纪律要求,有学生甚至直接指责中方老师粗鲁。但在该实验进行的最后一周,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之间渐渐彼此理解。一个月后的考试结果显示:“中式教育”班学生的三科考试成绩全面高于“英式教育”班,数学平均成绩高出十多分。
“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角度看待这部纪录片,而不是炒作。”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讨论会上,针对此纪录片发声。他所在学校一位姓邹的数学老师参加了这个项目。经过学校的总结,他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在知识积累上有优势,中西教学方式各有优劣。
他介绍道,去年10月,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引起了该校邹老师的注意,邹老师通过层层选拔入选。
之后BBC跟杭州外国语学校进行沟通,了解邹老师在学校情况。制片方主要考察邹老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方式,希望对方一定要采取最典型的中式教育方法。
邹老师们的教学对象是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孩子,来自英国汉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学——博航特中学。拍摄结束后,他就回国继续执教,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在反思自己弊端的时候,英国却在关注我们。”夏谷鸣对记者说,我们的教育者应该认识到,我们在教育未来将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因为其他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就是这么考虑的。“应该知道我们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哪里。”
邹老师认为,中国学生升学压力比较大,比较勤奋。而他所教的英国学生表达能力好,注重课外活动,各有优劣。不能认为英国的孩子糟糕,我们的孩子聪明。
中式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西式教育普遍注重主动性
受访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片子中一些片段虽然有戏剧化的效果,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偏重灌输式,而西方教育多倾向启发式。
“中国教育能不能在英国落地开花,我不关注,我关注怎么吸收利于我们教育的东西。比如中西方两大哲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多为提问启发,而孔子则多为回答问题。”夏谷鸣说,“我要去借鉴西方基础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学生自我空间。我们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性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总的来说,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房莉杰在英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她的孩子也在英国公立小学读了一年书。
她的感受是中国的教育是标准化的,而英国注重个性化教育。“中国学校普遍有统一教材,老师也细分为数学、语文等不同学科。但我女儿所在的英国学校没有教材,一个班30个孩子,1位班主任4个助教,主课是英语,然后是数学、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