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23 02:3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1、青阳腔


青阳腔,古典新曲剧种。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载:“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变为乐平、为徽、青阳。”产生于安徽青阳地区。明嘉靖至万历(1522~1619年)年间,青阳腔随徽商经水陆两路带进赣北落地生根,分布于都昌、湖口、星子、彭泽、瑞昌。同时,由北向南推进,流传南昌、吉安、抚州、赣州等地。青阳腔入赣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喜爱。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较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的湖口秀兰班,同治三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的湖口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青阳腔剧目由南戏、明传奇和弋阳腔连台大戏所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1)整本戏部分:包括“三国戏”“岳飞戏”“水浒戏”“封神戏”“征东戏”“征西戏”“目连戏”等连台……[详细]
2、酉华唱经锣鼓

唱新锣鼓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唱新锣鼓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因农历除夕要演奏唱新锣鼓,所以当地称唱新锣鼓为“迎年锣鼓”。唱新锣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另外,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也很吸引人。唱新锣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至今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和风格各异的流派。目前,流传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唱新锣鼓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边打边唱,也可间打间唱。唱新锣鼓音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唱新锣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详细]
3、庙会(九华山庙会)


唐开元末(719),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在九华山苦修75年、已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尸坐石涵中,三年未腐,骨节发出金锁般声响,众僧徒尊为地藏菩萨示现,建肉身塔供奉。此后,每到农历的七月三十日,佛教僧众和当地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庙会的形式。明清时期,在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农历十月十五)。但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各地信徒组织各种团会,朝山进香、拜塔、守塔等,大的寺庙也组织传戒活动,四众弟子可以求戒并领取戒牒。九华山庙会以超度亡灵、祈求平安和众生安……[详细]
4、青阳农民画
青阳农民画艺术,有别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安徽萧县农民画,它是在接受青阳县及周边地区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绘画艺术,具有文人画与农民画互补的特点。青阳农民画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色彩丰富、线条细腻、构图独特著称于世。青阳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腹地,古来文人墨客留连往返于此,酬唱答和,挥毫泼墨,文化积淀深厚,史有“诗文之地、书画之乡”美称。据《青阳县志》载,明、清时期,邑人林恒山等人,以画交友,甚是热和。到了清代,乡村出现了书画爱好者群体;同治年间,乡人张家顺等组织民间画社,广交雅士,书画相习。乡民求画者也是纷纷不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内崛起一批农民书画……[详细]
5、九华山佛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