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27 15:0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本网讯(浙江在线消息)浙江初中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近几年,浙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出台“公民同招”“民办学校电脑派位录取”等一系列政策,面向小学和初中的新政,让位于基础教育“腰部”的初中,承接了最多关注。今年,“公民同招”迎来首批初中毕业生。新政,试图在家长的焦虑和教育的均衡之间,达成共识。
那么,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是否站上了全新起跑线?中考、普高和职高分流等面向下一站的“教育焦虑”,是否有所缓解?
过去一周,记者以民办初中杭州市锦绣中学为样本,探寻其及母体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下称“育才教育集团”)在过去三年里,发起多场艰难教育“试验”所带来的思考。
分层教育到底怎么“分”
三年前的一条新闻,让锦绣中学校长陈雄杰至今记忆犹新——杭州有所初中,在“公民同招”首批新生进校后,做了摸底测试。满分400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达到313.5分。
纵是有思想准备,但看到反差这么大的数字,陈雄杰知道,优秀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学生“不消化”的情况,在“公民同招”新政下更凸显了。这正是大多数初中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彼时,经过深思熟虑,育才教育集团开设习得课程并尝试在大多数初中设立“少年班”。两者的目的一致,即在保持原有均衡分班不变的前提下,选拔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精进空间。
参加习得课程的学生,会自学初中数学课程,教师不定期答疑,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少年班”则由骨干教师在放学后的晚托、晚自修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趁着晚托时间,陈雄杰带着记者去教室转了转。记者看到,原本有40多个座位的初二教室里,有30多位同学埋头写作业或互相探讨题目,还有一位同学正在讲台上看老师批改自己的作业、讲解错题,学习气氛浓郁。
陈雄杰说,三年前,学校公布这一新尝试时,家长群里曾激起不小涟漪。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进“少年班”,“自家的孩子绝对不能落下”;也有家长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给孩子“贴标签”。
两个月后,情况悄悄发生变化:一部分搭“末班车”上“少年班”的孩子,主动要求回到班里参加晚托、晚自习。因为他们发现,分层之后的分流,让留在班里的同学,获得老师一对一辅导的时间增多了——按照学校规定,老师会对非“少年班”的同学,采用面批作业的方法进行个性化辅导。
陈雄杰说,慢慢地,家长、学生都发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分层教育,比进哪个班来得更重要。
而育才教育集团的分层教育试验还不止于此。他们前所未有地打通集团内所有民办初中和托管的公办初中,让各个学校某一学科非常拔尖的学生聚到一起成立“育才清北学校”,由清华和北大毕业的教师研发不与中考挂钩,但面向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每周抽出一节课上课,寒暑假用研学方式。
争议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课程不面向中考,对时间宝贵的初中生来说属于“不务正业”;还有人说,这算不算是新的“掐尖”?
别说其他人,连学生都有点懵。奔着提高学习成绩参加数学和信奥学科“育才清北学校”选拔的初三女生王一然说,自己是选上后才发现,课程注重培养高阶思维,对于中考提分作用不大,主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否有某一领域的内在潜能。现在,这个班对她最重要的启迪是,会为比中考更远的目标而努力。
其实在三年后的今天,陈雄杰依然无法准确回答,“清北学校”究竟能为未来孩子成为创新拔尖人才起到多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教育试验,育才教育集团想继续做下去,因为“只有基础教育体系更立体更多元,优秀的孩子才有长成空间”。
一节课上三个“笑点”
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往往被人认为学习一定很“辛苦”,好成绩少不了“勤为径,苦作舟”。在中考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在校时间动辄超过十个小时,学习似乎更难快乐了。心理问题,成为不少初中生的隐痛。
那么,在锦绣中学这样的民办初中,学生是怎样的学习心态?
记者不止一次在锦绣中学的教学楼里,听到从各个教室传来的笑声。学校很认真地把“怎样在课堂上逗乐学生”,当成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