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7 15:55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向明(1909~1969),原名巨同璞,字景山,又名巨任吾,生于山东省临朐县博崖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青岛市沧口区委宣传委员,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组织部长;此后,先后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豫皖苏区新四军第六支队二总队政委,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中区党委委员、苏中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苏北区党委组织部长,苏北盐阜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鲁中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华东第三野战军八纵队政委,胶东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山东军区副政委,山东分局副书记、第二书记、代理书记等职。1954年被错误地定为“参加高饶反党联盟”受到处分,1955年10月后又因中共山东省委错误地定为“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而被长期隔离审查,直到1963年由中共山东省委予以平反。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他又遭到林彪、康生、“四人帮”等错误路线残酷迫害,于1969年12月18日含冤病逝。1981年4月12日,中共河北省委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向明举行了追悼会,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党籍,对其一生做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
一心向光明
9岁时,向明跟随任私塾老师的父亲在乡间小学读书,初小毕业转入临朐县城第一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离乡去青州投考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被录取,名列前茅。但因这年该校由官费改为自费,他为凑集学费而逾期报到,被校方拒之门外。从此,向明失学,返乡帮助大哥种地。在这期间,他心情非常苦闷。一天,他用木棒在屋内墙壁上录诗言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诗下落款“向明”,意思是决心摆脱黑暗,走向光明。
1925年春节后,向明只身去青岛谋生。他拉过大车,做过苦力,当过肩挑小贩,后又同逃荒到青岛的三哥巨同璜一起,烙烧饼、蒸包子沿街叫卖。几年的颠沛流离,不仅使他饱尝了当牛做马的苦难生活,而且还亲眼看到了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的飞扬跋扈、穷凶极恶,以及劳动人民的愤怒和反抗。这些阶级仇和民族恨,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向明在青岛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好又回到家乡。不久,他听说有个高小的同学在青岛做事,便重返青岛,经这个同学的介绍,在青岛市教育局登记并参加了市招收小学教员的考试。1929年春,向明被录取,分配到青岛市枣园小学任教员。
在枣园小学里,向明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国家与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及高尔基、鲁迅的作品等,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并知道了中国有个共产党,便一心想寻找共产党。当时,他在校任高年级班主任,除教正课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读书会”,辅导学生学习时事,有时又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为了帮助和启发学生提高政治觉悟,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纸张、油墨,编印一些辅导教材,包括《我们为什么穷?》和《扑灯蛾》等,发给学生阅读。为了唤起民众,向明自动地克服种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在枣园小学办起了“民众夜校”,发动沧口区日本纱厂的工人及当地少数农民参加学习。他身兼校长、教员,经常到夜校讲课,向工人、农民揭露地主、资本家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罪行,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后来,夜校中涌现出一批骨干,他们分头到富士纱厂、宝丰纱厂、隆兴纱厂、四方机厂发动工人,向国民党特务、黄色工会开展斗争,向厂方提出改善工人待遇的要求。
当时,枣园小学附近有一所市立宋哥庄小学,校长叫张静源,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校内党支部书记,并负责领导宋哥庄、仙家寨、李村、沧口等地下党的工作。张静源得知向明自动地进行一些进步活动后,便多次到枣园小学找他谈话,向他宣传革命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了解他的家庭和个人经历。在张静源的启发帮助下,向明的思想进步很快,觉得终于找到了久已渴望实现的理想,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他便主动接近党团组织,更加自觉地在师生中进行宣传活动。张静源看到向明的进步表现,便于1931年4月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并让他在枣园小学任团支部书记。此后,向明在日本纱厂的工人中积极发展团员,帮助建立团的组织。同年8月,他由共青团员转为正式党员。
开展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