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2 22:26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陇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并监督实施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宝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要求,结合陇县实际,我县组织编制完成《陇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24年7月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陕政函〔2024〕111号),现予以公开。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包括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全域为陇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国土总面积2276.9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主要为陇县县城及其周边区域,面积31.3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21年—2035年,规划基期年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期目标年2025年。
三、目标定位
《规划》将陇县建设成为“千河谷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明确全县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区、西部原生态山水旅游度假目的地、陕甘宁毗邻地区能源示范基地、省际区域性重要交通节点、陕西西部重要生态屏障”。
四、重要控制线和控制指标
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7.9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8.6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8.92万亩;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96万亩以内。
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规划》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综合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构建“一屏、一核、一带、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1.建设和谐美好的乡村空间。
《规划》以北部千山黄土梁塬区、南部关山台塬区和中部河谷阶平原区域连片稳定利用耕地为保障,按照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布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三区多园”的乡村空间格局。
《规划》将全县104个行政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65个、城郊融合类23个、特色保护类12个、其他类4个,分类引导村庄差异化发展。
2.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规划》加强生态源地保护,建立建设生态廊道,加快修复生态基底。以关山、千山山脉为源地,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水库水源地为节点,以河流水系为廊道,构建“一屏、一带、多廊”的生态保护安全格局,筑牢宝鸡北部和陕西西部生态屏障。
3.构筑品质宜居的城镇空间。
《规划》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和重点镇集聚,形成“一核三心、一轴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按照“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规模等级体系,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强化东风镇、天成镇、温水镇3个重点镇特色培育,提升八渡镇、曹家湾镇、固关镇、河北镇、新集川镇5个一般镇公共服务水平。
六、重点空间开发保护策略
《规划》从以下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空间策略。一是构建“三区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奶山羊、苹果、核桃、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打造出享誉全国的特色农产品“陇州五宝”。二是构建“两屏一带、多支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以关山、千山山脉为源地,以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水库水源地为节点,以河流水系为廊道,筑牢宝鸡北部、陕西西部生态屏障。三是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区、3个重点镇、5个一般镇三个等级,构建“1+3+5”的城镇等级结构。四是建立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全面的文化空间保护体系。推动关山草原风景名胜区、牛心山等自然景观遗产保护。重点保护省级传统村落1处,不可移动文物311处、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历史建筑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处。加强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导。五是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实施自然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资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重点推进关山—千山区域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强千河及其主要支流水体保护;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管控,提高水资源城乡一体化水平;依托黄陇煤炭资源基地永陇煤炭国家规划矿区李家河煤矿建设,优化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六是落实省市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要求,划定4大国土综合整治区,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实施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划定3大生态修复整治区,维育关山-千山生态屏障,开展千河流域干支流的水生态治理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施矿山修复、林地修复等五类重点工程。七是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统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陇县“承东启西”和陕西西部地区交通“桥头堡”战略格局,构建“三横六纵一环”交通路网,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推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做好传统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构建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主导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卫、防灾、抗震、消防、人防、国防等安全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防洪排涝、地质灾害、抗震避难、消防救援等设施规划建设,建设安全、高效、韧性城市。
(七)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