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双城一气,三郭平畦,1500年来的

 

■2022年1月底竣工开放的上城东门 凌丽 摄


■南朝齐时,“河源”之名出现在地图上。 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


1500多年前,河源建埠,县治在上城。明朝200余年间,县治迁至下城。上、中、下三郭地,为河源邑民聚居地。为避水患,明万历年间,历时12年建设,上城重建,县治重归上城,民众亦陆续随之迁入。


河源县城为何设在这里

“建都设邑,必在山水会聚之处,其控驭所及,得久远不易者,亦由形势拱护而然。”(清乾隆《河源县志·舆地志》)河源县城所在地,便是山水会聚之处,且“适当惠属中央,诸邑包裹其外”。

河源县城即今源城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丘陵起伏,中部和北部是河源盆地的中心,地势平坦,新丰江从西至东流过,与东江汇合,东江从东至南流入紫金临江。气候温和,常年气温维持在21.l°C左右。

河源城外有两条江,一是东江(又称大江,旧称龙江),二是新丰江(又称小江),在龟峰塔边合流,蜿蜒流向惠州、东莞。其实这两江每一段还有不同的名字,如神江、槎江、宝江等。

新丰江、东江合抱之处,便是河源县城。

河源县城,即今之源城区上城、新江两个办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河源城区范围大幅度扩大,新丰江以南,也就是原河源县城所在地,如今人们称之为“老城区”;新丰江以北,人们称之为“新市区”。

现在源城区,因境内东江、新丰江的切割,全区分为三块,其中老城区、高埔岗和埔前为一大块,东埔街道和源西街道为一小块,源南镇的胜利村与和平村为一小块。

按《源城区志·自然环境与资源》载,源城区(原河源县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北山区的中间地带,河源市的最南端。源城区境内大部分处于河源盆地内,北部和东部为东江和新丰江冲积而成的东埔小平原,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盆地,西部为山区。

源城区自然环境优越,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裕,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有时也发生水灾、旱灾、风灾、霜冻、病虫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正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裕,气候温和,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古龙川设县后,这一带人口慢慢增多,700年后,设置了河源县,县治就在这两江环抱之地。

  

为避盗扰  上城被弃

河源县城,有两座城,一个是上城,一个是下城。

建县之初,县治在上城。虽然隶属的州郡府时有变化,但上城成为将近1000年的河源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宋代以前,河源的城是垒土而成的,城很矮,普通人都可腾跃而上。(明李维桢《尊德祠碑记》)

护城河并无水源。有司曾从红朱门筑壆开堑,东起高风坑,西至佛迹潭,以排闸蓄水。没有水源的河易枯竭,何姓左丞凿了今双下坝的巨石引了一道渠,但那渠也流不长,易堵塞,且浅,不用拉起裤管就能过。这样的城形同虚设,强盗不时来河源城里打家劫舍。(李维祯《尊德祠记》)贼寇们走了,“遗民”依槎水而居,是为三郭——上、中、下三郭,因以为县。现在的上角、下角,即是原来的上郭、下郭。郭,外城之墙,造郭以守民。

到了元末改朝换代之时,大军往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上城的城墙也塌了,房子也烧了。至元二十五年,河源有乱军首领李满林率兵据城作乱,东莞人何真率义兵前来将其平定。明洪武元年(1368年),本地土豪曹文昌、黄彬,汲州土豪廖仁等聚众作乱,自称元帅,被征南将军廖永忠剿灭。

从战乱中恢复喘息的河源人,开始战后建设。天下初定,到处仍有贼寇,也需要筑城防寇。可是,城墙并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没有完好、坚固、高大的城墙保护,就有一些强盗跑到上城来抢劫,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

故城(上城)为河源千户所,则是明初的事情。城有兵无民,兵不足以充实河源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钟镒于中、下廓间滨江地建筑下城,以避盗扰,以故城(上城)为河源守御军堡。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守御千户高闻、百户曹贵始建下城城墙,墙高1丈2尺。

那时,河源县的县治,就开始迁往下城,徙建于城西寿春寺。

为避盗扰而建的下城,历经了几次维护、增高。弘治五年(1492年),签事袁庆祥认为城墙太矮,核准县城城墙增高3尺,为1丈5尺,城周450丈,北、东、南为门,上有炮楼,池深7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有盗贼潜入县库,签事尤瑛复修城高3尺,计城墙高1丈8尺。

自元末至明代隆庆年间的200多年里,故城(上城)已成荒山野岭,蒿莱遍地,鸟兽横行、人迹罕至,肥一点的地被人耕作了田,瘦地成了乱葬岗。


为避水患  重建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