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即墨概况

 

即墨区陆域1921.39平方公里,海域1990平方公里,海岸线196公里,辖4个镇、1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通济新区,135个行政村,2024年末常住人口138.7万,有胶济等3条铁路、青银等4条高速,7号线(正在修建)、15号线(正在修建)及11号线3条地铁穿境而过。即墨是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入选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点。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1.4亿元、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6亿元、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蝉联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省首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3位。

2022年,即墨区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提出当好海洋经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排头兵”,坚持“陆海统筹、两翼齐飞、中轴联动”,突出项目建设、城市更新、改革创新、营商环境和群众满意度、督查考核联动“五条战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

即墨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禀赋丰富。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五都之一,与国都临淄相媲美。秦代置县,隋迁县治至今址,1989年10月撤县建市,2017年7月撤市设区,是中国2000年以上未改名的四个城市之一。有与威海卫、天津卫齐名的鳌山卫,以及汉代皋虞古城、明代雄崖所、清代金口古港等历史遗迹;有即墨大夫、田单火牛阵破燕军、田横五百义士等脍炙人口的人文典故;有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和诸侯国印、战国即墨刀币等珍贵文物;有胶东之花柳腔、田横祭海节、即墨花边、秃尾巴老李传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古城有省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三堂县衙建筑群,是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域内山、海、岛、泉、滩自然资源丰富,有世界罕见的海水溴盐温泉,有鳌山湾、丁字湾等7处优质海湾,田横岛、大小管岛等32个岛屿,有鹤山、马山等30余处风景名山,享有“千年商都、泉海即墨”美誉。

即墨海洋特色鲜明、蓝色潮流涌动。聚集崂山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等53家“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院所,省市创新平台达到114个。构建“5+4+3”海洋经济发展体系,锚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搭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开放合作“四大平台”,抢占“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可燃冰”等制高点;优化陆海统筹、双招双引、政策保障“三大发展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2024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7%。

即墨实体经济繁荣、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紧扣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汽车、绿色能源、纺织服装、市场商贸等重点产业。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585家、上市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72家,市场主体总量近29万户。汽车产业,是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聚集了一汽解放、一汽-大众、奇瑞等整车企业和400多家零部件企业,2024年整车产量突破45万辆、增长15%。绿色能源产业,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上升为市级战略,中电建、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项目加快集聚,聚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创新发展先行区、绿电生产集聚区和国家零碳示范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入选省“雁阵形”集群,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800多家,培育形成了即发、酷特、雪达、红妮等一批骨干企业。市场商贸产业,拥有即墨服装市场等20余处专业市场,建成国际陆港等综合物流枢纽。拥有全市唯一市场采购贸易试点,2024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68%。电商零售企业超过5000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50亿元。

即墨城乡统筹协调、面貌持续焕新。坚持“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打造青岛主城区扩容主战场。提升现代新区品质。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建设能级提升,持续抓好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地铁7号线二期和15号线建设。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双覆盖攻坚、业委会覆盖率提高到94.02%。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灵山“花乡药谷”、龙泉“莲花田园”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累计创建省级产业强镇8处、市级以上和美乡村示范村166个。创建全市唯一“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人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