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都江堰:持续运转两千多年的工程奇迹

 

都江堰远眺


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文明都曾有过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古罗马的人工渠翻山越涧远距离输水,堪称奇观;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灌溉区纵横交错,辽阔宏大……

然而,无论当时有多么壮观,都在历史的风烟之中消失不见。唯有中国的都江堰,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仍长盛不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赞誉其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8年8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水旱从人,天府之源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一边万峰耸立,一边平畴千里。每当夏秋季节,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遇到群山阻挡而被迫爬升,形成频繁的降雨,从山间奔流而下的岷江便水量暴增,在冲出山口之后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流,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与此同时,岷江冲出山口后,受到玉垒山的阻挡,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而是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一边洪水肆虐,一边赤地千里。于是,一幅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水画卷就此展开。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建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出山口处。这里海拔700多米,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在此修建,可借助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优势,扼住岷江咽喉,发挥工程的最大功效。都江堰修建完成后,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


飞沙堰


都江堰不仅化解了洪水猛兽,还打开了成都平原的“水龙头”,成为惠泽后世的利民工程。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快速发展。后来,李冰还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灌溉面积在两宋时期便达到1300平方千米,比香港的面积还要大。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规模仍居全国之冠,达30余个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历经坎坷,古堰新生


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人们须淘除沙石直到适当深度。同时,飞沙堰、金刚堤等也须完成加固和修复。一年一度的工程维护,人称“岁修”,这也正是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

然而,近代时尽管岁修、大修,但修复工作很不彻底。1936年岷江出现大洪水,刚刚修复的堤堰各工程除鱼嘴外,全部被冲毁。到了1949年,本就伤痕累累的都江堰再次遭受巨创,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顺水堤、人字堤、外江河口等渠首工程被冲毁,14万亩农田受灾。到了当年12月,多年来已经很草率的岁修,一直没有动静,老百姓心急如焚。


鱼嘴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进军西南的途中,贺龙领导的62军正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四川。地下党紧急派人向贺龙汇报情况。贺龙决定,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把延误岁修的时间夺回来,不误农时以安民心。

1949年12月23日,灌县和平解放。27日,成都解放。28日,成都军管会成立并接管了省水利局。1950年1月16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岁修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