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冈中学恢复和发扬几十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迅速振兴崛起,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

  这个时期又分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978年来,地委按《中教五十条》精神,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周维新任党支部书记,程展云任副书记,田忠杰任校长,王道平、赵世臣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后勤。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工作主要是拨乱反正,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如集体备课、听课、教研活动、班主任会议等,恢复和发扬长期形成的严谨、勤奋的优良校风。其次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先对24名教职工重新做了结论,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8名同志作了改正,对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教师家属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为王骥教师召开了追悼会。对"文革"中犯了错误的干部教师,也重新审查了他们的问题,改正了过重的处理意见。1978年12月,恢复整建了教育工会。赵世臣兼工会主席。

  由于广大教工的努力,学校很快焕发了青春。1978年高考,黄冈中学升学总人数仅43人,1979年即打了一个翻身仗,高考升学107人,总人数居全省第一。特别是4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占全省40%以上(全省31人,黄冈中学13人),并且囊括了理科前三名。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余军获全国三等奖,并赴北京领奖,受到方毅、周培源、陈景润等同志接见。以后每年高考和竞赛都在全省处领先地位。1982年被省政府授予"五讲四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1983年,周维新调任地委副书记,1984年,为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重新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老校长田忠杰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张庭良任校长,程展云任党总支书记,王道平任副书记,骆东平、肖家卿任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总支起监督保证作用。

  1991年,肖家卿任工会主席。曹衍清、汪立丰任副校长。

  1992年6月,曹衍清任校长,张延良任党总支书记。1993年10月,黄冈中学党总支改建党委会,曹衍清兼党委书记,王道平为副书记。骆东平、汪立丰、徐启炎为党委委员。张庭良为名誉校长。

  这一阶段着重抓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深化改革,从严治校,自我完善,开拓创新,使学校各项工作大步前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986年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一二名,名语第一名。1989年升学率达93.5%。从1986年--1991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获五块奖牌,林强参加27届、28届竞赛获得铜牌和银牌,库超参加31届竞赛获银牌,王崧参加31届、32届获两块金牌。一个农村城镇中学能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一时轰动全国。《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均发表介绍黄冈中学的文章。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湖北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改革先进单位",《湖北教育》发表专文赞扬黄冈中学为"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校",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光荣称号,中国数学会授予"培养数学英才,奋力为国争光"锦旗一面,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授予"实践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省会计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育先进单位"。1991年,省教委督导评估组认为,黄冈中学坚持按规律办学取得显著成绩。

  1993年3月,省教委授予黄冈中学"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称号,为全省首批两所示范学校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贯彻学校体卫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

  现将各方面情况分述如下: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黄冈中学首批恢复为省重点中学,经地委研究决定,高中恢复在全地区招收新生,择优录取;初中在黄州镇择优录取,学制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改为三年制。至此,学校规模基本定型,共30个教学班,初中每年级4班,共12个班,高中每年级6班,共18班,在校生维持1600人左右。

  这一时期学校工作有如下特点:

  (一)全面贯彻方针,培养全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