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博白县建置沿革

 

距今二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博白就有人类活动。在博白镇周垌村石钟岩发现有原始人文化遗迹:石斧、石刀、石杵、骨刀、骨针、陶器片、用火灰烬等。

原系百越民族居住之地  秦以前,博白地处岭南,为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博白属象郡。

汉初,今博白县隶属南越王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博白县属合浦郡。尔后,西汉分设13个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县,东汉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县隶属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三国时期(220—65年),今博白县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西晋和东晋时期,今博白县地仍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南朝宋时,今博白县中部和北部为临漳郡地,南部仍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南朝齐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漳平、百梁县所辖。

博白地建县之始  南朝梁时(502—557年),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县菱角乡南端。同期,置南昌县,旧治今属博白县东南三滩镇。这是今博白地建县之始,距今1500年。南昌县隶属越合浦郡。南朝陈时隶属相同。隋朝(581—618年),初期南昌县先后隶属禄州、合州。大业五年(609年)隶属合浦郡。

博白县之建置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南昌县置南宕州(一说:南岩州)。同年,析合浦郡合浦县地置南州,并置辖博白、周罗、建宁、龙豪、朗平、淳良等县,始博白县。“博白县”之名一说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一说因博白山而名,旧治今属县城;周罗县以周罗山为名,旧治今属县东南;建宁县旧治今属县西;朗平县旧治今属县西北浪平;淳良县旧治今属县东南安仁;龙豪县旧治今属陆川县西南。南昌县改隶南宕州(南岩州),州治在南昌县治;其余各县隶南州,州治在今博白县城。今博白县城较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叫南州路。

古白州之名始末  唐武德六年(623年),南州更名为白州。贞观六年(632年),南宕州(南岩州)州治由南昌县移至定川县(旧治今属玉林市境)并更名为潘州,南昌县改隶白州。同年,于今县南置大都县,隶白州。贞观十二年(638年)大都、朗平两县废省入博白县,淳良县废省入建宁县。贞观(627—649年)中,还置山州及其龙池、盆山两县,山州及龙池县同旧治今属县南龙潭,盆山县亦旧治今属县境。

唐开元中期(720—733年),置龙池县,隶山州,州治设在龙池(今龙潭)。后改山州为龙池郡,尔后再复为山州。此时,今博白境内仍有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均隶白州。天宝元年(742年),白州、山州分别改为南昌郡和龙池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南昌、龙池两郡复改为白州和山州。大历八年(773年),白州、龙豪县改隶顺州。建中元年至四年(780—783年)间,山州及其龙池、盆山等县俱废。唐末,今博白县地尚有白州及其博白、建宁、周罗、南昌等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仍为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属南汉白州。宋开宝三年(970年),改白州为县。宋开宝五年(972年),白州及南昌、建宁、周罗等县废省入博白县。开宝七年(974年),复置白州,辖博白县。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县改隶鬱林州。政和三年(1113年),复置白州,领博白一县。绍兴六年(1136年),省白州,博白县因之隶属鬱林州。元、明、清因之。

元明清沿革  元初,博白县仍属鬱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广西诸州为路,博白县属梧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博白县属梧州府鬱林州。清初,博白县隶属广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县属直隶鬱林州

中华民国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博白县隶属鬱林府。民国二年(1913年)7月,博白县隶属郁江道。道治苍梧。民国三年(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博白县改隶苍梧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隶第三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博白县直隶广西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博白县改属鬱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苍梧、鬱林二民团区合并为梧州民团区,博白县改属梧州民团区。次年4月,博白县与陆川县改划县界。界址为山猪嶂、穿风坳、冲天腊烛、马鞍坳、割毛岭、鹞婆岩、二坑岭嶂至帽岭等处岭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博白县改属梧州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博白县改属浔州行政监督区;同年10月又改属鬱林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博白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原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博白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末年(1949年1月1日至9月30日止)4月,博白县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区治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