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20:07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南与黄龙、韩城为邻,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北接延长、宝塔区。东西长76.36千米,南北宽75.32千米,总面积2945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邮编:716200。行政区划代码:610630。区号:0911。拼音:YichuanXian。宜川县辖5个镇、7个乡:丹州镇、秋林镇、云岩镇、阁楼镇、集义镇、英旺乡、交里乡、牛家细乡、新市河乡、高柏乡、壶口乡、寿峰乡。
全县辖5镇7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14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委会,638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县共有30483户,总人口1121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835人。共有劳动力40507人,人口密度为38人/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宜川历史悠久,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统三年,始置义川县,至今有近1500年历史。宋太平天国初,为避太宗匡义名讳,将义川改为宜川。明清时属延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隶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属黄龙分区,1950年以来先后归属延安专区、延安地区、延安市至今。重大历史事件有宜川战役、秋林会议,重要历史人物有罗汝才、付东华、赵正化、范世昌、邓景亭。
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统三年,始置义川县。宋太平天国初,为避太宗匡义名讳,义川改为宜川。明清时属延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隶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3月宜川解放后属黄龙分区,1950年以来先后归属延安专区、延安地区、延安市至今。
2000年,宜川县辖3个镇、11个乡:丹州镇、云岩镇、集义镇、牛家佃乡、英旺乡、交里乡、新市河乡、秋林乡、党湾乡、寿峰乡、鹿川乡、高柏乡、壶口乡、阁楼乡。
2000年,宜川县辖5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6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丹州镇22740秋林镇7956云岩镇12801阁楼镇6492集义镇7983党湾乡11272英旺乡5671交里乡6347牛家佃乡8970新市河乡6353高柏乡4851壶口乡4673鹿川乡1135寿峰乡4441
【自然特征】
宜川地处渭北高原、黄河沿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原相间,分为三个地貌区: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县川河以北为黄土破碎塬区;西南部为丘陵土石山区。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形成西南高、东低的簸箕状地形。境内山脉属横山山系,自北而南有云岩山、野雀山、虎头山、七郎山、凤翅山、蟒头山、茹岭山、盘古山和八郎山等九座大山,全县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属暖温带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区域性小气候明显,西南林区凉爽湿润,东部黄河沿岸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9.9℃、极端气温39.9℃、-22.4℃,无霜期167天,年均降水量571毫米,年日照2436小时。
【水土资源】
全县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5.32公里,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农耕地16291公顷,林地237263公顷,草地66728公顷。森林覆盖率50%,以杨树、桦树、栎树为主,木材蓄积量285万立方米,经济林木有苹果、红枣、核桃、柿子、花椒等。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自北而南并列有汾川河、仕望河、鹿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等六条主要河流。流域总面积5115.5平方公里,河道中下游落差较大,年总径流量17263立方米,水力蕴藏量29560千瓦,可开发5023千瓦,适宜建设水电站。
【矿产资源】
宜川矿产资源比较缺乏,仅有零星石油、煤、石灰、黄河砂、铜、铁等资源,多系小型矿床,除石油开采近年取得一定成效外,其它基本均无工业开采价值。已探明矿产储量:石灰岩2亿吨、煤50万吨,黄河砂10亿立方米。不过近期发现天然气矿藏100亿立方米,这一发现否定了长期以来当地矿藏贫乏的定论。据悉,宜川县初步探明共有解释煤层60层,可采煤18层,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
【国民经济】
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川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开展“三讲”和“-”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重点,全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连续大灾之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64万元,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净增90元;财政收入1633万元,增长8.3%,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397万元。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