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三原南郊中学:百年薪火党旗红

 

三原南郊中学创建于1919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倡建,始名为“渭北中学”,1928年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改称“陕西省立三原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陕西省三原中学”,1959年改为现名,是陕西省创办较早的中学之一。三原南郊中学的发展史,始终和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三原的历史相关联,始终闪耀着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光辉。


建团建党播火种

建校初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渭北中学师生就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深刻影响。1921年,深受共产主义影响的进步人士郝梦九担任校长,他聘请赵葆华等共进社成员来校任教(共进社是陕西籍旅京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成立的进步组织),其中担任教务主任的是杨明轩,担任训育主任的是李子洲。在他们的影响下,渭北中学许多学生相继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2月,他们组建了共进社三原分社,发行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杂志《共进》,开办渭北中学通俗书报共览社,面向社会,向三原县各界人士介绍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想在三原的传播。

1924年冬,渭北中学学生田怀德(渭南赤水人,今华州区赤水镇人)受赤水团支部书记王尚德指示,曾秘密在渭北中学学生中发展团员。1925年1月,渭北中学首届毕业生李秉亁受团中央的派遣,回陕西建立团组织。他以渭北中学和省立第三师范教员身份,在公开组建渭北青年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建团活动。1925年2月1日,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2月23日,李秉亁在三原北城的二郎庙召开会议,将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不久,渭北中学团支部也秘密成立,有团员12人,马文宪为支部书记。1925年12月,团中央派出吴化之来三原和李秉亁商议,将团员中年满十八岁的优秀分子转为共产党员,并组建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共有党员8人。这是咸阳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三原也成为陕西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渭北中学学生中最早转为共产党员的有马文宪、杨培琪、贾怀庚等。张仲实、亢维恪、贾怀庚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书记,马文宪为渭北中学党团组织负责人。

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渭北中学的革命活动进入到自觉和有目的新阶段,并且以渭北中学为核心堡垒,有力推动关中乃至全陕西省革命运动的开展。

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渭北中学成为陕西学生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1925年5月20日,陕西学生联合会和西安学生联合会迁来渭北中学,领导全省的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党团三原特别支部动员三原各校学生先后掀起了声援西安学生驱吴斗争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浪潮。1925年6月20日到7月15日,按照团中央恽代英同志的指示,在渭北中学举办了“夏令讲习会”,共产党员魏野畴、王尚德、赵葆华、耿炳光、李秉乾等分别讲授了《社会进化论》《帝国主义与中国》等课程。其间,7月7日还在渭北中学召开了陕西省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到会的代表多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团员,来自全省十三个学生组织。这几次活动,为培养党团早期骨干,壮大党团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党团组织队伍的不断壮大,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三原地委成立,渭北中学教员张秉仁任书记。

中共三原地委和渭北中学的党团组织,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学生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共产党员史可轩,在渭北中学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4月,在渭北中学召开三原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时任渭北中学职员的庞诚斋任农民协会主席(庞诚斋此前曾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过毛泽东同志讲课)。


“白色恐怖”举红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渭北中学党团组织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1927年8月,因渭北中学校长杨少农开除11名进步学生,激起学生强烈不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渭北中学发起驱杨学潮。斗争规模迅速扩大到三原县城其他学校。消息传到西安,省教育厅不得不罢免杨少农的校长职务。

1928年,渭北中学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面对白色恐怖,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和进步师生一直都坚持斗争。1925届乙班毕业生武廷俊是中共三原县委分管学运的负责人,他和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武廷俊在领导第三师范的一次学潮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监狱积极进行革命斗争。他慧眼识人,发现一同被关押的第三师范学生习仲勋思想进步、立场坚定,果断地介绍习仲勋入党,并代表党组织宣布习仲勋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但仍保留团籍,尽管习仲勋当时还不满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