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5 20:3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近年来,江苏省宝应中学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北大、清华累计录取人数近60人,历年高考高分人数稳居扬州市前列,五大学科竞赛中近200人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作为县域教育主阵地、人才培养和区位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宝应中学究竟是如何实现“突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
对于这个问题,江苏省宝应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张广银感慨万千。“我们办教育,最看重的是‘两个千万’,那就是‘怎么为千家万户服务?怎样对千秋万代负责?’”张校长说,“宝中人心中始终盘旋着的这‘两个千万之问’,既是立足现实、尊重百姓现实需求的良心之问,更是追求教育的崇高理想、响亮回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之问。”
建设基地 打造人才培养“孵化器”
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真恒”书院。在“真恒”书院里,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梦想。他们不仅要完成普通高中课程的学习,还要参加各种竞赛、实践、研究等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化、项目化、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宝应中学“真恒”书院于2020年申报筹建,书院旨在探索选拔、培养联动机制,结合高中学科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特长发展,推进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开发新型校本课程,建立多层级人才培养架构。
“真恒书院”的建设,是回答“两个千万”之问的举措之一。宝应中学副校长詹崇明告诉记者,“真恒书院”课程基地是宝应中学的教育组织形式,能够恰到好处地对接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为国储英才。其主要措施一是接长培养链条,机制出新。实施“苗圃计划”,组建初高衔接班,主动前移,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向初中阶段延展。二是夯实成长基础,育才企稳。落实“强基特训”,使命推动,提升综合能力。三是抬高引领标杆,不拘一格。以书院特有方式延请名师和精英人才,邀请高校教授现场论道,以优秀培育优秀。四是点亮文化特色,课程多元。开发实践创新课程和文化特色课程,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建立书院选课与走班制度。
学生在这里享受着自主、自律的学习氛围,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老师在这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选择,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宝应中学呈现出一幅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和校园样态。
铸就品牌 收获人才培养“金果实”
宝应中学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不断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成绩喜人。优异的高考成绩,只是宝应中学全面培育人才的“副产品”,建设“真恒书院”,只是学校回答“两个千万”之问的起点,绝非终点。
“真致百年,恒接未来”是宝应中学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宝中对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张广银校长对此解释道,“就是告诉全体宝中人,经历长征程,风雨无悔;主张慢教育,静待花开;力争高起点,规划终生;坚持远目标,放眼千秋。”
恰逢高中教育改革、助推高中教育品质提升的关键节点,江苏省在高中星级评估基础上创设“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这一引领性发展项目,和扬州市其他四星级高中一道,宝应中学在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征程上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学校将致力于强化立德树人、打造德育品牌、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课程建设、培养优质师资、完善管理体制等工作。这些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宝应中学副校长成用军表示:“学校唯有抢抓机遇,以评促建,以评促强,深耕宝应,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学校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