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济宁市人民政府 规划计划 济宁市育才中学规划计划(2021

 

济宁市育才中学综合发展规划

(2021—2026)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关于“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加快学校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依据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和山东省《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济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育才中学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背景分析

一、发展概况

育才中学由济宁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设立兴建,是济宁市教育局直属的国办高级中学。十九年来,学校奋发图强、桃李满园、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向高校和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学校形成了办学规范、管理严格、校风纯正、教师敬业、校园安全、环境优美、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成为济宁市窗口学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1999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高中教学示范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十佳学校、全国中学外语教改实验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考第一名培养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43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所全国名牌重点高校授予我校为优秀生源基地,山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立我校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山东省首个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教学实验基地落户我校。

二、办学优势

1.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建校十九年来,在育才文化熏陶下,学校确立了“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引领社会进步、守护社会良知”的办学思想和 “普育英才”的核心育人理念,秉承“养浩然正气 成经纬之才”的校训,以“办令全社会尊重的学校”为总体愿景,建设让学生喜欢的校园,实施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创办让政府放心的学校,实现让教师留恋的管理,丰富让学生终身发展的内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对人民负责的教育、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主动追求优质发展的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育才中学特点的学校发展模式。

2.具有育才中学特色的培养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德育为方向、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引领、全员为平台,素质为根本”为基本工作思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通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等活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28人,省市特级教师6名,市突贡专家4名,杏坛名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省优秀教师8名;省级教学能手3名,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优秀班主任等200余人;具有硕士、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178人。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且覆盖了所有学科。

4.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二十六年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形成了较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

5.特色项目已成为提升学校品位的亮点。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四维一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德育特色;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了“探究性”教学科研特色;体育艺术工作中,形成了“一主多项”的体艺特色;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处室具体指导、年级直接运作、学生自主管理”的“四级捆绑”管理模式。学校的特色建设成为办学品位提升的亮点。

三、困难与挑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育才中学优质教育不断提高的期望值,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学校的教育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教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专业化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与全省一流高中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第三,办学经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硬件条件已明显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未来五年,是学校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发展要求,坚持优质、特色发展,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品牌建设。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