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22:02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百年老校——上海市北虹中学
一座学校,能承续百年,是值得莘莘学子怀念的。上海北虹中学就是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它是现在虹口区境内历史最悠久的中学。
2004年,正值“北虹”建校130周年之际,原国家电信部副部长、国家邮政局局长、北虹老校友刘立清一纸飞鸿抵沪,在他的贺信中热情洋溢地说:“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前圣芳济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一百多年来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不仅成为上海市享有盛名的学校,而且在全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名校之一。”
上海北虹中学前身是由法国天主教会在1 874年创办的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圣芳济学院初建于上海公馆马路孟斗班路口(今金陵东路四川南路)。十年后,教会在虹口南浔路圣心堂对面新建校舍,学校也随之迁往现址南浔路281号,正好处于原上海浦江电表厂分车间对面。圣芳济学院主建筑为法式四层洋楼一幢,前后有大小操场各一个。学校开始专收外侨学生,1880年方才开始招收中国学生。1884年,校庆十周年时,上海道台邵友濂特地从国外进口,作为特殊礼物,赠给圣芳济学院一组大型建筑钟,安置于新建大楼的三角屋顶上。它的钟面在四楼,可钟摆一直下垂到三楼教室。每周开发条一次,附近教室都可以听到轻微的齿轮转动的响声。此钟虽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计时依然非常精确。“北虹”老校友、著名导演郑洞天曾经回忆说:“记得我们进北虹的时候,学校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年级越低,教室就离四楼顶上的大钟越远。初中时,我们只有在操场上仰望大钟的资格,我们是那样羡慕在大钟旁边踩得楼道地板咚咚作响的‘大哥哥大姐姐’。……母校的魅力,母校在我们心里的神圣感,似乎凝聚在关于大钟的记忆中。”现在的大钟是后来换上的电子钟。
圣芳济学院当时注重中外语言教育,所设课程有英语、法语、拉丁语、数学、汉语、音乐等,高级班还设有哲学、希腊语等课程。他们对学生的考核非常严格,据传学生考试如有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对所延聘的教师要求更是别具一格。每次新教师上课时,校长必先躬身听课,一旦发现授课有误,或者不能控制课堂纪律,就会毫不留情地请他下课。1905年,校方首次派遣学生4人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即有3人获合格文凭。其后每年均有学生参加该项考试,合格率逐年增高,“且多为夺得优异学分者”。消息传出,当年众多学子无不以能进圣芳济学院深造为荣。
因此,该校名声在外,人才济济。1934年,正逢该校60华诞,曾刊印一本《圣芳济学院六十周年纪念特刊》,刊名由当年已96岁的中国教育界泰斗马相伯题写;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该校校友兼董事长宋子文题词:“乐育菁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铁道部长颜德庆等知名人士题了词,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还亲临现场致词,可见盛况非同一般。
解放以后,该校老枝发新芽,更上一层楼。1952年改为公立学校,命名为上海市北虹中学。1978年被列为虹口区重点中学,1991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学校。2003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学校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北虹教师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始终走在课改前沿。作为一所已有140多年历史的名校,北虹的教育凸显“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的四大特征,蕴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理想的笃行精神,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艺术、航模就是其中两大亮点。在学校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孙俪、马伊俐等一批艺术人才已在影视舞台上崭露头角,而戚德星、姚振中、周学勤等航空、航海模型的运动健将和世界冠军也乘风破浪,脱颖而出。
(原载《故境纵横》一书,2021年10月7日刊于《上海老年报》,题图为三十年代的圣芳济学院))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