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4 13:4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田娟 林道前
从紫贝、武德、平昌悠悠走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闪光的人文印记。自古以来,海南文昌有重教尚学的传统。
在这座千年古邑、航天新城,屹立着一所底蕴深厚、声名远播的百年学府——文昌中学。自1908年建校以来,该校艰苦创业、驭变求新、锐意进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文昌中学是文昌乃至海南的一张教育名片。有人这样概括:“文中桃李遍天下,文昌英才半文中”,足见该校的影响力。

文昌中学校门。
校长三下南洋募款
文昌中学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是“中国名校”、海南省一级甲等完全中学。追本溯源,文昌中学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清时期的玉阳书院、至公书院和蔚文书院。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文昌父老贤达突破清廷关于办学的种种束缚,在蔚文高等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海南岛第一所县级中学堂——文昌县立中学堂,文昌中学由此诞生。
办学115年,文昌中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该校采访,只见初冬的暖阳,洒在曾两任文中校长的詹行烍雕像上,一些前去参加活动的校友伫立雕像前,仔细阅读这位老校长的生平介绍。詹行烍为建校办学四处奔走的事迹,铭记于文中师生心中。
时间回到1926年,詹行烍出任文昌中学校长。因办学经费不足,1929年春至1933年秋,他先后3次出国,遍访南洋各地募款。
幸而文昌多侨胞,且侨胞们重视教育,有很深的家乡情怀。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赠合光洋近10万元。詹行烍回国后,带领师生利用这笔捐款扩建校舍近7000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抗日战争期间,詹行烍支持学校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1939年2月日军飞机轰炸文中,詹行烍指挥学生安全撤离,自己却被弹片击伤。
文昌中学以“团结、守纪、严教、勤学”为校训,今日仍立于校园内的五环团结柱就是对“团结”二字的生动注解。
据介绍,1936年,文昌中学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当时文中已建立了党支部,在朱侠晓等人的领导下,进步教师吴乾鹏、陆兴焰等人团结学校学生和县城教师,通过表演话剧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激励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身为美术老师的吴乾鹏设计了五环团结柱的样式,并在校方的支持下建成。

20世纪30年代时任文昌中学校长詹行烍在新加坡期间工作场景。
近日,1981年毕业于文昌中学的林丰伟参加完校庆活动后,特意来到五环团结柱前拍照打卡。“几十年过去了,五环团结柱仍巍然挺立,希望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文中学子奋发图强。”他说。
走在文昌中学校园内,你可以明显感受到爱国爱乡的情怀。潘正洲教学楼、陈文民教学楼、陈建忠楼、黄守江楼、王兆松楼……校园内许多建筑以人物姓名为名。这些或大气磅礴或精巧玲珑的建筑,无声记录着文昌社会各界、海内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助学的义举。“我校创办115年来,广大华侨捐资助学的义举从未间断过。”文昌中学教师林道前说。
据不完全统计,邢李公式、潘正洲、张光嶷、陈文民、罗佑文、黄春光、陈文亮等乡贤累计向文昌中学捐款达8000多万元。
独特的育人理念
文中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执教,文中学子大都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情感,将求学经历视如珍宝。11月23日文昌中学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当天,不少毕业多年的文中校友回到母校,探望师长、联络同学,追忆似水流年。
曾在文昌中学执教25年的退休教师云凰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很多学生回来看我,他们亲切地喊我‘老师’,而在我看来,现在他们也是我的老师。”云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他们现在都很有出息,在社会上影响力也比我大,见的世面更广阔,理应是我的老师。只有一代比一代强,我们才能发展得更好”。
115年来,文昌中学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才,这和学校谋变求新的教育理念分不开。
建校之初,当时的文昌县立中学堂秉承“废除科举,创办新学”的宗旨,延请名师,务实教务,传播新思想,开设数学、理化、英语、体育等新课程。随着新学之风兴起,学校还开历史先河,率先在当时的广东省成立学校董事会,聘任校长,实行民主治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文中学子志向远大、思想活跃,许多人考入国内著名院校,有些远赴欧美等地留学,或政、或商、或学,其中涌现出不少颇有作为的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