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怒江:教育脱贫点亮未来

 

  横断山,路难行。峡谷谷底,公路的急弯一个接着一个,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摇。

  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条大江日复一日冲击、切割着缓慢隆起的地壳,切出了壮美的高山峡谷,也割断了当地人沟通外界的便利。

  翻山靠马帮,过江靠溜索,千百年来,怒江州就是这样一个穷地方。2014年,全州255个行政村中有24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8万,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

  仗该怎么打?

  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近年来,怒江州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全国人民支持下,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大路。

  14年免费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哦得得,哦得得……”身着民族服装,手弹达比亚(怒族乐器,一种四弦琴),双脚来回踏着拍子,在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指挥田集中安置点,67岁的怒族老人波金山吟唱古老的民歌,歌声在山间回荡。

  他的周围,八一幼儿园20个小朋友席地坐成圈,跟着旋律拍起小手。

  “要是不搬下来,孩子们就没法上幼儿园。”沙瓦村党支部书记斯春梅说。

  2018年底,匹河乡31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整体入住指挥田安置点,由怒江军分区捐资61万元建成的八一幼儿园随即投入使用。目前,该园共招收安置点及周边村子的50名幼儿,其中安置点的幼儿入园率达到100%。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但过去,怒江州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散居在高山之上。山路陡峭、漫长,当地孩子到了六七岁才会下山念书。

  借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契机,怒江为全州6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所,同时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中就学后闲置在山上的小学改建成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一村一幼”。

  不仅是幼儿园,“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均得到极大改善。全州校舍面积增加57.86万平方米,校园实现网络全覆盖,所有县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4年免费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成为历史。

  地处中缅边境,民族一越千年。特殊的地缘和社会背景,让控辍保学成为怒江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兰坪县教体局副局长熊春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7年春节刚过,初二学生小文(化名)在母亲的要求下跟着同村青年外出打工。“同行的人里,小文算文化程度高的。可大家让他算工资,他算不明白,这才意识到自己书读得不够。”熊春美和乡镇干部多次上门劝返,小文母亲总以听不懂普通话为由搪塞。最终,一纸诉讼通知书催着小文母亲召回了儿子。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一个都不能少”,兰坪县严格落实“双线四级”和“五帮一”控辍保学责任制,在云南首创集法律宣传、责令整改、行政处罚、公益诉讼等手段于一体的控辍保学“四步法”,先后组织18起“官告民”控辍保学公益诉讼,进一步增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法律意识。

  面对劝返学生“在哪集中、由谁负责管理和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等现实难题,福贡县因地制宜,开辟县委党校作为办学地点,建设普职融合班。

  普职融合班目前设6个教学班,安置306名学生,有计算机、农村供用电、人工智能编程、美容美发、中餐烹饪、棒球加工、音乐等7间功能实训室,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怒江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的艰辛努力下,如今全州控辍保学台账已实现动态“清零”。

  跨山越海携手,培养带不走的人才

  “同样是上一堂课,北京的老师就能调动这么多教学资源。”听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讲授的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兰坪县城区第三完小教师寸艳铃感触颇深。

  这节课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由人大附小教师通过云端课堂给三小学生讲授。传统儿歌、兔儿爷……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繁盛,人大附小教师举了很多老北京文化的例子,而普米族服饰、白族民歌这些兰坪孩子的日常所见所闻,也被带进了课堂。

  教育扶贫中最难最重要的,是教育人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如何给予本地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成长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才?怒江州紧紧抓住教育部滇西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中国人民大学承担对兰坪县的专项扶贫工作,素有支教传统的人大附小也成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