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4:17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叶纵、卓之搜集整理
龙山中学位于陆丰县东海镇之龙山南麓。建于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建校之初,校名为“龙山书院”。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校名遂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学制渐有改变,至1924年改为“龙山中学”。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这位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领袖,校名又改为“中山中学”。1928年4月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改为“陆丰县第一中学”。1940年春,又改为“龙山中学”。是年冬并附设简易师范班。解放后,仍为“龙山中学”。文化革命时曾一度改为“红山中学”。粉碎“四人帮”后,又恢复为“龙山中学”。
龙山中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在龙山中学的活动连续不断。
1919年,“五四”运动时,龙山师生积极响应,当时曾在龙山中学召开全县学生代表大会,发表宣言,师生走上街头,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会址现是县的文物保护点。1926年,龙山中学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学生联合会和教师联合会。1927年,共产党员林铁史任校长,从此龙山中学便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进步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宣传队,开展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唤醒群众。这些学生,后来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干部,参加海陆丰的大革命活动。1927年11月1 3日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会场就是设在龙山校内大榕树下。海陆丰苏维埃是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原龙山学生,共产党员张威同志是彭湃同志的战友,当时任陆丰苏维埃主席团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后任海陆惠紫四县军事暴动委员会陆丰总指挥。1928年7月不幸被捕,任敌人的酷刑利诱,他都坚贞不屈,于同年8月3日(农历6月17日)英勇就义。张威同志就义前,在龙山校园凉亭一块石桌上给他母亲的遗信中写道:“母亲,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解放后,党和政府在这个遗址上建立了“张威纪念亭”,以供后人瞻仰。每当我们瞻仰烈士的光辉史迹时,就会激情满怀,受到教育和鼓舞。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暴发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龙山中学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陆丰人民起来保卫陆丰!”通过集会演说,示威游行、演剧等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推动了金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40年春,粱荫源来龙山当校长,共产党员林鹏江、梁任飞担任教务和训育主任。当时陆丰地下党县委领导人之一陈颂明以及周少重、郑学龄等十多人为教职员,这批人大都是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这时期,学校领导权完全掌握在党的手中,他们制定了“抗日、民主的教育方针”。此时龙山中学已成为海陆丰的孽命摇篮。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学校增设一个简师班,地下党县委派庄歧洲(地下党员)、麦英、吕自凭等来简师班读书,开展学运工作。当时利用国民党的公民课暗中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革命理论;为了培养军事干部,还增设了军事训练课。梁荫源校长和梁任飞主任还带领学生背着行李步行到金厢、碣石、湖东、甲子四个港口的渔村进行社会调查,借以进行阶级教育和训练干部;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地下党利用乡保制的合法外衣,组成了“新龙山乡公所”,公开提出“建设一个廉洁奉公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压迫剥削的新乡公所”。由学生民主选举乡长,实行自治,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唱对台戏。为了教育和组织群众,师生晚上扛着汽灯到东海镇的大帝庙、桥西村、鲤鱼潭村、军寮村办起了四间民众夜校,开展扫盲和抗日宣传工作;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非常勤奋,校园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处处书声朗朗,歌声飞扬。“……今天是抗日的先锋,明天是建国的勇将,是摧毁旧社会的战士,是创造新中国的栋梁。同学们,努力前进,进向那革命的战场”。这首革命的雄壮的《龙山校歌》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由梁荫源校长作词,周少重老师谱曲(参照延安抗大校歌而创作的)。今天我们唱着它,仍受到巨大的鼓舞,产生无穷的力量。
在中共陆丰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当时不但教师中有党支部,在学生中也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如王镜清(后来是陆丰地下党县委负责人之一)、朱耀庭、陈伯强、叶左恕、郑剑、江水等同志就是在这个时期参党的。这些党员学生毕业后,被县委派到五云、河口、八万、碣石等区去占领学校阵地,进行革命活动,发动群众抗日,并输送了一批干部到东江纵队去直接参加抗日战争。如朱耀庭同志后来调东纵第六支队任秘书,1945年11月23日在海丰屿仔村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186师包围,他受伤后不顾敌众吾寡,仍英勇战斗,最后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