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科学探究引领初高衔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科学盒子”答辩会

 

  “科学盒子”项目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特色初高中思维衔接课程。每年学校都会精心设置10个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的科学探究课题,附上实验材料和指导手册等,制作成“科学盒子”,新生领取入学通知书的时候,随机领取“科学盒子”,以小组合作形式,在学校老师和高校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在高一全体学生围绕“科学盒子”开展科学探究两个多月后,今天(10月21日)上午,学校举行2023年“科学盒子”项目成果专题答辩会,邀请来自高校的专家对其中最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今年南师附中“科学盒子”项目设置的10个探究课题包括“食物中糖的检测以及人体内糖代谢方式研究”“成熟了么——智能采摘机器人对果实颜色识别的原理探析及功能电路搭建”“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及海水腐蚀防护研究”等。

  这些课题横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在合作研究中考验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中考验动手能力,在制作科学海报中考验审美能力,最终撰写论文和参与答辩考验语言表达能力……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可以说是一场综合性“大考”。

  “我参加的项目是‘食物中糖的检测以及人体内糖代谢方式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检测不同食品的葡萄糖含量,研究人体葡萄糖代谢的过程,搭建人工胰腺模拟进行葡萄糖代谢,应该说涵盖了现象观察、原理探究、工程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参与答辩的高一学生穆承焕说:“我们在实验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上网去搜索资料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也能帮助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探究性的思维,对于适应高中的学习也是有好处的,因为高中不再是对简单知识的重复学习,而是要对一些更有深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探究。”

  高一学生黄西璟参与的项目是“成熟了么——智能采摘机器人对果实颜色识别的原理探析及功能电路搭建”,她与同伴们进行了果实成熟指标调查研究,测试不同色光下光反射的强度差异,构建区分红绿农产品的功能电路,最终实现用电子眼来对成熟果实颜色进行识别。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让我意识到与同学沟通交流来开展学习的重要性。” 黄西璟说:“在中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当中,团队里的同学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半红半绿的苹果应该怎样识别。其实在高中的学习中沟通交流也很重要,我们班实行的是小组式学习,小组成员擅长的学科领域不同,通过交流学习方法,实现了优势互补,也实现了互利共赢。”

  记者了解到,“科学盒子”项目作为南师附中一项初高中衔接课程的同时,也发挥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对于科学探究感兴趣又具有特长的学生,之后还有机会参加学校的“梦想基金”项目、与中科院南京分院合作的“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计划”、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今天既是‘科学盒子’项目学习终点,也是项目化学习,泛在化学习,合作性、研究性、遍历性等新兴学习的起点。” 南师附中副校长杨军说:“希望这个盒子犹如魔盒,既有习得知识之作用,还有激发兴趣之效用,也有转变学法之妙用,且有坚毅品质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