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00:53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回溯教育生命之源
——记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生物教师任小文
任小文与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经过多年的磨砺与求索,任小文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应当首先回到教育的本原,回归教育常识与常态。
教学应该是一种修炼,在教与学中师生相互倾听、对话,共同学习与反思,实现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一种守望,在美好的期盼中等待、陪伴学生的生长。
■本报记者 杜悦
纤巧秀雅的任小文,讲话慢条斯理,她的课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淡平和,甚至有点让人生疑:头上有着夺目光环的名师课堂怎么会如此朴实——不标榜任何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过多“声光电”先进设备的使用,更没有富于煽动性的启发与励志语言……她的课堂仿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江南春,一切都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生长!
漫长的回归
任小文现在任教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生物组,自1985年9月走上讲台,教龄已近30年。日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的“与学生同成长——任小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她这样诉说自己的教育感悟:禅宗大师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回望自己走过的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任小文认为自己的成长也是既有迂回,又有跳跃。
1985年,大学毕业后踏上讲台的任小文只有19岁,比高中生大不了多少。心地单纯,对教育教学还有些懵懂,只要学生认同,考试成绩不错,她就心满意足了。
1994年,任小文调入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一次教学研讨课后,一位教师的提问,让她意识到自己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板书字迹潦草、课堂设计较为随意,等等。从此任小文开始步入课堂教学的打磨之路。十多年时间里,她专注探索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完美,执着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情理交融,亦庄亦谐。这种教学风格得到了校内外专家与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回望那个阶段的自己,她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彩完美,而不是学生如何有效学习。
2007年开始,任小文开始从“课堂”到“学堂”的艰难蜕变。2009年她被选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备选教师,她开始重新起步。近几年,她在探索中前行,教育观念与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用她自己的话说,这种蜕变,有春蚕织茧般的缓慢与艰辛,也有化蛹为蝶般的突然与惊喜。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种转变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教学生涯伊始关注的“学”是一种如何让学生拿高分的学,现在关注更多的却是如何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使其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与学生同成长
任小文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生物竞赛多次获奖,她曾获得“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生物学科教改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号。但让她最有成就感的并不是聪明学生的成绩,而是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
在任小文任教的班级,曾经有一位亲戚因为孩子“太笨”向她求助。家长觉得这个孩子考试成绩太差,担心他可能本科都难以考上。任小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并不是真笨,只是凡事比别人慢一拍,有些知识或者技能掌握得比较慢,但是一旦学会了,他就会牢固掌握。任小文在辅导过程中,没有催促学生,也不求立竿见影,只是不断安慰他,不用着急,慢慢来,一定能学好。她还根据这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减了一些作业,专门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结果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毕业时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大学。
通过这件事,任小文体会到,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进个体发展,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顺天致性”。而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是沉睡的,需要唤醒。教育应当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它应该是贯穿生命始终、形态多样的,而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而学生的个性与智力水平却是多种多样的,好的教育应当是一个唤醒的过程——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长成他自己!
在她任教的班里,还曾经有过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学生。这个学生休学后症状好转回到学校,班主任善意地提醒任小文,只要这个学生不出事就行,其他事都不用管她。出自一个教师的本能和母亲的情怀,每次上课任小文都力所能及地去关照这个学生:帮她把教材翻到指定的页码,进行分组讨论时悄悄请几个学生邀她一起参加……这些静默无声的关怀,帮助这个学生比较平静地度过了高中学习生活。如今,反思这段经历时任小文觉得,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学习知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她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光流逝,教育的价值会在她身上慢慢浮现、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只是浅表的现象,而教育则代表了教师对深层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