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中国故事|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亲情教育先行者

 

题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家庭教育被提升为中国教育基础段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从北京海淀区成立助校会,到成都第十八中学践行家校携手共建幸福食堂,各学界、教育界、媒体界、社会机构及中小学也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践行之路上摸索。照搬他国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以与中国的人口体量、文化特质、教育体制、经济模式、风土人文等综合因素进行类比的国家。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一线的教育先行者们,正在用各种成果回答这个时代的“考题”。

公益中学校园一角

创办于1995年的公益中学,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公助民办中学,近些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毕业生、家长的评价来看,除了关注稳步提升的办学条件和升学率之外,还有两点频频被提到:学生的幸福感和家长的参与意愿。这样的转变,离不开公益中学独特的亲情教育方式以及这种教育方式的发起人——潘志平校长。

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和学生们的快乐时刻

在公益中学,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亲切地称呼校长“阿潘”。每周四校长会亲自下厨为学生做“阿潘羹”。杭州的冬天难得有积雪,“阿潘”会号召师生去操场一起打雪仗。他还是“公益大舞台”上的反差萌代表,扮起“贵妃”“唐僧”“锦鲤”等角色,他信手拈来。逢年过节,师生会收到他亲自书写的祝福字帖,还有很多公益校本课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有关他的故事,可以从学生翟予非的母亲的一封来信说起。“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年前我们全家与您初次见面的情景……面谈结束时,您跟我们合影,又对予非说‘从今天起,你也就是我的女儿了’。您对孩子关怀备至,让我们一下子融入了公益这个大家庭。”信中,她讲述了青春期的女儿从入学前的“忐忑”“恐惧”,到后来如何成为快乐公益人的过程。这封信是潘志平收到的众多家长来信中的一封,是他在践行潘氏特有的亲情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家校互建”在公益中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每逢过年,潘校长都为师生书写祝福

为了更好地践行亲情教育,潘志平还在校内推出“协商制度”,把特色课程推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老师从讲台下来,走到教室中央聆听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公益中学率先采用写信的形式,打通家校之间的桥梁。其中以50封信汇集出版的《一位智慧校长给家长的50封亲笔信》,曾荣获2018年度全国家庭教育影响力图书。他将公益中学的教育实践写进《亲情教育》一书,书中论及理论、实践到操作案例,从希腊先哲、诸子百家到近现代中国亲情教育践行者夏丏尊和陶行知等人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亲情教育的历史脉络,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系统总结。

潘氏亲情教育思想的形成

出身教育世家,清贫的童年生活、浓浓的亲情氛围,是潘志平健康成长的心灵养料。他这一代人继承了上一辈人的爱与坚韧,40年的从教生涯,任一校之长这个角色的27年里,从农村到小集镇,从县城到城镇,教学场景一直在变,无论是教学生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不变的是他一直秉承着的教育“初心”。

大雪之后,阿潘跟同学们在操场上打雪仗

“分数一阵子,亲情一辈子”,这是潘志平早期做老师时的执教理念,也是成为校长之后,潘氏亲情教育管理理念的初衷。通过角色定位的确认,与教师和学生相处,他似哥哥、朋友;与家长和同事相交,他似兄长、益友。他还用更多的行动使“阿潘校长”这个称谓独具“温暖”和“趣味”。

公益大舞台上的“百变阿潘”

热爱读书的潘志平先与希腊哲学三杰问道,悟出师生平等;又与先哲孔子、孟子、庄子三子对答,悟出为人之师的华夏智慧。强大清晰的理论学习结合40年的身体力行,助他写就了《亲情教育》一书。与此同时,他的思想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也慢慢渗透到那些“家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

一碗“汤羹”,陪伴学生品尝人间美味


潘校长在学校食堂亲自下厨熬制“阿潘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