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厦门实验中学:精新办学 厚植学生多样化发展土壤

 

  同安湾畔,碧海鸥鹭共蓝天。坐落在这里的厦门实验中学作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布局中的精彩一笔,正勇立潮头,以快速优质特色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秉持“精新”教育思想,紧扣“实验”二字,厦门实验中学构建了“一体两翼”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十个好”的治校方略和“五个点”的育人抓手,在围棋、国际象棋、桥牌等智力课程构建,京剧、书法、闽南文化、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2+4学制、英才培养等育人方式改革方面均形成自身亮点。

  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办学成效让学生广泛受益——以学生为本,学校关注学生当下成长,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构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将学生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

  全员全程全方位践行立德树人

  在厦门实验中学,学校育人以德为先,积极探寻、实践与新时代中学生实际相契合的德育路径,力求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充分发挥党建“定盘星”作用,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校园内,思想学习升华的课堂无处不在——学校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题建设“学史·悟思·实干”党史教育线路,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史、理论发展史、奋斗创业史、光辉成就史等,线索明晰、主题突出。由优秀师生代表组成的党史宣讲团进年段、进班级、进教研组、进备课组、进业余党校、进青年团校、进少先队部开展宣讲,让党史教育在校园中如空气一般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成为新常态。

  注重培根铸魂,学校在思政课规定动作之外,全力写好思政育人的大文章——积极融入劳动实践、京剧文化、书法艺术、非遗项目等元素,打造特色思政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在地优势资源,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同安孔庙、同安朱子书院、军营村、新圩初心馆、集美鳌园等,边走边学,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提高学校思政课的针对性、趣味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学校党委率先成立思政研究中心,加强对思政骨干的培养和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学校总结、提升、推广思政工作经验和模式,为破解当代中小学生思政工作难题提供“厦实方案”。

  筑牢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对青年学子进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赋予他们更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厦门实验中学写出了自己的答卷。

  学校在育人全过程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积极培育智慧学生。大力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学校通过配备科技辅导教师,包括与厦大物理学院合作,将教授请进校门,让学生走出去研学等多种举措,在项目式学习、学科竞赛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近三年已培养19名“英才计划”学生,其中2021年,有7名学生入选“福建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学生总数居福建省第一。

  放眼实验中学,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数字化教学、智力课程等在内的教育教学实验,科技启智、注重创新的舞台无处不在——学校力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赛、机器人比赛等,同时要求老师积极参加实验说课比赛、实验类课题、自制教具等比赛,进行示范引领。

  系列探索已初现成效,学生在青少年机器人制作、校园(社会)调查、科幻画、观测天象仪器制作等参赛项目中,累计共有152人获奖。近五年,学校五大奥赛项目成绩也大放异彩,参加信息学奥赛,获省一等奖4人次,省二等奖21人次,省三等奖11人次;化学竞赛获省二等奖4人次,省三等奖8人次;数学竞赛获省三等奖3人次;物理竞赛获省三等奖1人次;生物竞赛获省二等奖1人次,省三等奖9人次。在学科竞赛中,学生学习知识、研究钻研、创新突破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浓。

  广搭综合素养提升舞台

  走进厦门实验中学,京剧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来——长达50米的京剧文化长廊让每一个路过的学生和来访者徜徉京剧文化海洋;京剧大师园、京剧经典桥段雕塑乃至不起眼的路灯、班牌等,都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涵养着每个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