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1:27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0日讯 (记者 何亚南)从喀什市中心区出发,沿着314国道行驶约20公里,就能到达疏附县深塔中学,这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目前唯一一所涵盖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由于塔县平均海拔4000米,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为解决当地塔吉克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18年,深圳援疆资金支援塔县教育部门选址在地势平缓,环境相对好的疏附县办学。
深塔中学。
为了让深塔中学的学生们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自深圳对口帮扶以来,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全情投入,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积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展现出新时代深圳教育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的风采。
在我国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深圳新闻网记者随深圳市记协采访团走进深塔中学,实地采访当地援疆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他们,听他们讲述援疆的心得与感悟。
深塔中学。(何亚南/摄)
(一)深圳援疆教师周平:拿粉笔守边疆,比钢枪更重要
“在战争时期,拿着钢枪守边疆很重要,而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新疆这个地方,拿粉笔守边疆,比钢枪更重要。”周平说。
周平是一名来自龙岗区六约学校教师,深圳市首批“万人支教”援疆教师,2018年8月首次入疆,先后担任喀什市第十八小学语文教师,主持喀什八小语文名师工作室,并协助喀什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教研室开设主讲教师培训课程。2020年3月,他肩负使命二次援疆,三年援疆期满后,2023年2月,他选择了“续援”,来到深塔中学担任挂职副校长一职。
“我认为自己就是‘天选’的援疆教师。”谈起四度援疆的体会,周平脸上满是笑意,称当地的条件并没有想象中的艰苦,反而自身感觉非常好。“我想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按照个人职业认知和向往,去干些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可以,我想干到退休。”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几乎是所有援疆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对周平来说也不例外。在他眼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站在讲台,就是一股力量。“一个汉族人用普通话教学,进行推普的交流,这就是根本任务。”
“没有语言的认同,哪有文化的认同。”在新疆,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群众往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周平坚持认为,“每个教师首先是语文教师,做好普通话语言推广。”
然而,推广普通话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
周平陷入回忆,他说,一开始踏上喀什这片土地,听到这里的孩子们讲起普通话来带着一股“羊肉串”“皮牙子”味道,这让他意识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深圳,我用普通话教语文似乎是轻松平常的事情,显得没有那么特殊,但是在南疆、在喀什,在需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区域,教授普通话对于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高文化程度,巩固边疆,都意义深远。”
近些年,随着深圳支教学校“国通语节”等活动的开展,助力受援地全面覆盖国通语教育,师生国通语达标率持续提升,师生“人人会讲普通话”在喀什校园蔚然成风。“现在,孩子们接受普通话的能力已经好了很多,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周平说。
援疆,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援疆工作让我真切感受到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周平常说,“我愿以一个援疆语文教师的萤火之光,为我所教授的少数民族孩子,为我身边的年轻教师照亮一段前路;为边疆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尽上微薄之力。”
不远万里从南海之滨来到西域大漠,推动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帮助当地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周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在深塔中学继续书写着他的育人故事。
(二)深圳援疆教师林妍坤:帮扶一所学校,就是帮扶一个民族
“来到深塔中学之前,我就一直抱有援疆的愿景,我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林妍坤说,虽然身为一名在北疆出生的深圳人,但在参与援疆工作之前从未到过南疆,到过喀什。“这里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