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6 01:56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延安中学牢记总书记嘱托,实施“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用心用情为学生做好服务,不断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昂首阔步走向未来。图为4月19日,延安中学高一(2)班学生在上课。
延安中学高一(2)班学生 常瑞雪:“作为高中学生,我们正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老师教给我们许多东西,不仅有文化知识,也有理想使命。我将继续为理想不懈努力,完成好学业,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早日成长为能担当家国重任的参天大树。”(本报记者 王姿颐整理)
4月25日,延安中学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欢乐。
58支代表队、1156名运动员,在2023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上一展风采。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开幕式上,同学们的演出里既有红色革命历史元素,也有延安民俗风情。莘莘学子面向新时代,绽放着无限青春活力。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延安中学牢记总书记嘱托,实施“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用心用情为学生做好服务,不断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走向未来。
打造延安精神传承课堂
延安中学教育史馆是延安中学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以延安精神教育为主体,以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励志教育为四翼的“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的集中展示地。
每一级延安中学学生都会在这里完成自己的“开学第一课”。
走进教育史馆,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生动地呈现了延安中学85年的光辉历史。即使照片褪去颜色,但记忆从未斑驳。
延安中学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2014年,教育史馆建设前夕,为了清晰完整地展陈学校的红色历史,筹建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
如今,教育史馆中呈现着从首届校长蔡子伟至今30位校长的照片及资料。其中,1940年至1942年任校长的彭黔生的照片资料曾长期空缺。2014年建馆中,照片终于得以补上。
彭黔生不仅是曾经的延安中学校长,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1946年,他在解放战争中不幸英勇牺牲。
教育史馆筹建时,延安中学老师李翔瑞和付平正决心要找到他的照片。
当时,他们辗转1400多公里,赴湖南隆回县寻找有关这位校长的图片资料。在隆回县的一个村庄里,他们见到了彭黔生的弟弟——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还幸运地找到了彭黔生的珍贵照片。
这一张仅存的照片经翻拍后,才有了如今教育史馆中彭黔生的样子,从而弥补了一大遗憾。
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在烽火岁月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为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人才。每一位在延安中学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都应当被铭记,每一份红色资源都值得用心挖掘。
延安中学挖掘学校历史底蕴,建立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广场、延安中学桃李苑,营造了全方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延安中学的历史,是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延安中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讲解员蒋蕊骄傲地说。
为了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2018年,在延安中学成立80周年之际,延安中学延安精神讲习社成立了。
刚刚投身教育事业不久的强毓担任指导老师。作为一名从延安中学走出去、又回到延安中学的老师,强毓自知使命在肩。
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组织社团活动,编排红色历史短剧……强毓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们不断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高二(24)班学生侯欣蕊积极参与到讲习社的活动中。她先后跟随老师走进革命旧址、编演红色短剧,感悟也一次比一次深。
侯欣蕊的理想是做一名法官。“我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坚定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侯欣蕊说。
目前,延安中学聚焦知行融合,打造“三个课堂”。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认知与体验、学习与实践,“第一课堂”提质增效;依托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学生发展中心、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广场,“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协同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纪念广场、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第三课堂”充实深刻。
用心做好学生服务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月18日,延安中学的学生们从餐厅的宣传标语下走过,按照垃圾分类提示清理餐盘后,再将餐盘放上自动清洗线。
这条自动清洗线是延安中学2022年更新的,兼具清洗与消毒功能,在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食堂餐具的安全卫生。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延安中学学生餐厅,向厨师们了解饭菜的价格和口味,叮嘱他们确保质量、注意卫生,让同学们吃得放心舒心。
这句话一直被延安中学餐厅经理李有亮深深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