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延安中学回访

 

156f3480-0289-45a6-a096-78da6e2d8c2d.jpg.1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6日下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安中学枣园校区高一(2)班教室,同师生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青年强,则国家强。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考察,走进延安中学枣园校区教育史馆、餐厅、教室同大家亲切交流,深切关怀与殷切嘱托鼓舞着全体师生。

“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话,弘扬延安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6岁的高一(2)班学生杨子悦坚定地说。

“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殷殷嘱托,铸魂育人。

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

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在烽火岁月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为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10月26日下午,在和煦的阳光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他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和蔼可亲,当我介绍完学校首任校长蔡子伟先生后,总书记便给大家说起与蔡子伟先生的渊源。”延安中学教育史馆讲解员蒋蕊说。

延安中学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几经辗转,但办学从未间断,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教育史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学校背后的峥嵘岁月。

“1946年12月9日,行知中学(后改为延安中学)‘毛泽东青年团’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学校团组织。”蒋蕊介绍,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广大师生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砍柴烧炭,下乡办学,上街演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学子们挖窑洞当教室,桦树皮当纸,膝盖当课桌,在“窑洞大学”里学习革命理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边区建设服务,崇高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毛主席为学校师生题词:“光明在前”。

延安中学的历史,也是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20世纪30年代初,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4万多名青年知识分子奔赴而来。他们满怀着希望,大步走进延安。

延安,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在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借着昏暗的油灯写下大量的光辉著作;在滚滚延河边,青年音乐家冼星海6天6夜创作出振奋人心的《黄河大合唱》……

这就是答案!一场场激烈讨论,一次次艰难求索,激励着一批批有志青年英勇地挺起“中国的脊梁”。

行知中学师生组建的西北野战军第四后方医院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各大战役,成功救治伤员21739名;朝鲜战争爆发后,第四后方医院整编后赴朝参战,圆满完成164310名伤病员的救治任务,但45名同志牺牲在朝鲜战场上……80多年来,延安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延安中学的教师经常会跟学生讲述这些历史。

参观延安中学教育史馆,是延安中学每个学子的“开学第一课”。

“我国首批21位留苏学生中就有16位是延安中学学生。”蒋蕊介绍,延安中学实行教育与革命战争、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今将延安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渗透于德育活动、落实于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条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的新路子。

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守护着445处红色文化遗址的延安,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在延安这片热土上,红色就是教育的底色。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接续奋斗、笃行实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延安中学校长贺建旗说。

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饺子是啥馅的?”

“这个水果怎么卖?”

……

在学生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色香味俱全,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察看,向厨师了解饭菜的价格和口味,叮嘱他们确保质量,注意卫生,让同学们吃得放心、舒心。

“总书记详细询问了我们19个档口的菜品。他看得非常仔细,不时询问我们制作方法、制作原料。”延安中学学生餐厅负责人李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