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全部

  • 全部

分享

东西问丨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发布于:2022-12-18 05:51    阅读次数: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作者 杨朝明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东西问丨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国学是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应对国史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要复兴国学,从历史深处寻找民族精神基因,从民族基因深耕精神家园,温古鉴今,探寻传统元素的转化与新生。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孔子儒学代表了文化的样态与气质,使中华民族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应寻绎传统,认识国学精华,发扬儒学传统,铺染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说到国学,人们皆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内容宽广,义理精妙,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尽管人们对“国学”理解不同,但时至今日,已形成两点共识:其一,国学是决定道德与价值信仰的学术,决定国家文化的境界与品质;其二,国学以孔子儒学为主干,以儒家六经为中心。

  作为一个概念,“国学”一词出现较早,《周礼》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记载,这里的“国学”指邦国学校。中国自古重视社会教化,“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学记》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古代中国,很早就通过兴办庠、序等学校,向社会传授孝悌之义。

东西问丨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遗址。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梁犇 摄

  今天所说的国学有所不同,它是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为区别“西学”与“中国之学”而诞生。中日甲午战争前,人们讨论“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战败后,全盘西化的声音甚嚣尘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又打破了西方文明优越的神话。人们对中国固有学术不断反思。胡适等提出“整理国故”,章太炎等人主张“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创办国学讲习会,中学、国故、国粹等词汇也成为“国学”的代名词,均指与“西学”相对而言的中国传统学术。

  说起来,举凡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典章制度,乃至医术、建筑、文字、音韵、训诂等,都可以视为国学。然而,正像一棵大树有树根、树干、枝条以及花朵、果实,中华国学之树也结出了许多文明花果。但必须了解大树的根脉,才能固本培元。要看到国学内容上的宏富广阔,更应看到其体系上的主次分明,走近国学的中心意涵,把握作为文化底层或深层的价值、精神、灵魂。

东西问丨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一年级新生行古礼。泱波 摄

  学习国学,要理解国学之根,认识华夏之魂,挺立民族精神。国学不排斥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区的文化特点,但要看清主次,区分本末,“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主流,中华国学有其中心意涵。李学勤先生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明朝曾有人说:“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梁启超先生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在儒家”,“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何以中国?是以中国!

  儒学凝结中华文明精华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孔子与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一样,开创了一种思想文化的传统,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但中国文化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更为久长的源头活水。孔子思想不是个人的“无中生有”,而是“述而不作”:孔子不仅继承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髓,不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甚至还研究“五帝”之“德”,为其“开创”儒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人谈及世界文明,喜用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理论。但这一理论没有关注到中华文明在孔子、老子以前的漫长发展,没有论及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何以那样尊崇古代先王。他们心目中,有对先圣、先王的理解、崇敬、阐释与继承。春秋战国诸子争鸣的时代以前,中华文明已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在孔子时代,中华文明已到达成熟期、鼎盛期。

东西问丨杨朝明:如何以国学铺染民族文化底色?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法文本《论语导读》原著。儒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杜洋 摄

相关教程

成都市AR德育学科融合教研

温州市艺术学校 高中招生

中国初中篮球联赛湖南赛

2023年中国学校品牌发展大

中学历史教学常用到的地

2023年数学奥赛IMO中国国家

新疆博乐市举办中学生应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都有哪

金沙检测线路js95(中国)官

构筑拒毒心理防线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