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9 19:0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10月30日,被多名当事人揭发、闹得轰轰烈烈的“豫章书院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回应:其所在的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通过官方微博发出通告,限令其整改,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11月2日,该校发布消息称,学校已申请停办,待政府部门批准后,对在校生逐步分流。
但这件事还没有完。11月5日,豫章书院请来了许多学生家长和毕业的学生,这些家长在门口拉起了各种横幅标语,坚决支持豫章书院办学,不信谣不传谣之类的。到了下午,政府人员来到学校,检查学校关闭的工作进展,来这里的家长,都不得不把孩子领回了。有家长仍然希望能在附近租房子请豫章书院的老师来教,不过学校拒绝了。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有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停了一家豫章书院,中国还有那么多的“戒网瘾学校”,都意味着什么?
公众之所以对“豫章书院”还有不平之气,实在是因为它又一次地揭开了这种民营学校背后的黑幕,还有深深的恐惧。
一江西豫章书院,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濡溪村,始创建于南宋升元二年(938年),于1902年停办,2011年复学。古豫章还有"豫章二十四先生祠",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有清一朝,更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表面来看,如今这里这还是一个宁静的,清秀古朴的仿古建筑群。但实际上,这被很多经历过的未成年人,视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地狱”。
整合一下从“红星新闻”“界面”等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亲历者的描述,可以发现“豫章书院”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每半年收三万多或四万多的学费。家长一般负责把孩子骗出门,把孩子送到“教官”手里;孩子从路上开始,就没收手机;从此写信和消息要通过学校;
新生进去之后,先关7天的“小黑屋”;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脏得要死的小黑屋里,赤裸着身体呆了8、9天,每天一个鸡蛋和一碗浆糊般的食物,隔三天塞进来一桶水;
给学生吃猪狗不如的饭菜,称之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让上课,让一些学生去搬砖,扛着100斤的水泥上四楼,不扛就打,扛完之后不给一分钱;
体罚用戒尺(有半米的铁尺子,也有厚的木尺子)和龙鞭(一米左右长的玻璃钢,手指头粗),戒尺是打手心,龙鞭是打屁股。
打扫卫生地面有根头发可能就是几个戒尺,顶撞老师可能就是十几二十个龙鞭落到你身上;学校里对男女关系非常严厉,男生和女生说句话就要打鞭子。可以对一个9岁的小女孩,用钢筋做成的鞭子抽了足足30来鞭;
有人为了逃离,甚至吞洗衣液自杀,还因此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但书院把孩子接回来,灌水催吐,并不告诉家长;
家长参观时,豫章书院告知,很多学生可能说的学院负面问题,要求家长都不要相信孩子。
豫章书院的小黑屋
网友“写小说的温柔”在发文后,遭到了豫章书院的投诉;吴军豹校长与一些老师与他进行了对话。但看这些对话截图,可以发现,吴校长和老师虽然常说“不知道”“没这回事”,但基本上承认了小黑屋、承认了拿学生当工人用且不给钱、虐打学生、给学生吃得极差、有同性性骚扰……这些事实的存在。
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估计希特勒也没想到,集中营还可以用来赚钱,而且一个人每半年就是三万人民币。”
二其实,曾有这么多学生在里面被关押过,曾有这么多家长来这里参观过,还一次又一次进行过高调的宣传,豫章书院里发生的事,不该是新闻了。
在2011年复建之后,豫章书院就变成了一所针对“问题学生”的“学校”了。2013年12月,人民网甚至以“一名女生的书院成长”为题,对它进行全面报道,作为正面典型立起来。
这些东西,难道是今天才被揭开?
首先,生源就很可疑。在新闻宣传中谈到,“来到这里学习的学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注重传统礼仪智慧;另一类是成长过程中出现困惑的孩子。”——这指的都是普通的学生吧?
然而,同一篇文章里,又介绍道,当地的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某科长表示,“有了豫章书院这一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后,涉罪未成年人不但不用羁押,而且还可学习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技能,实现平等保护,……这种方式比羁押的方式更人性”,“该基地经费从区政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专项经费里划拨”。也就是说,来这里的都是未成年人犯罪分子。(2014-02-20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但每年交三四万元、把自己不爱学习的孩子送进来的父母,或者因为“家庭注重传统礼仪智慧”、让孩子来这里“学国学”的父母:你知道吗,孩子只要进来这里,就会被当作未成年犯罪分子?这种“监狱”,难道是可以民办、可以花钱想把谁送进来就把谁送进来的地方吗?
这两天,豫章书院终于在舆论当中申请停办了,当地部门也开始了调查,央视《新闻1+1》还对此专门进行了曝光。这算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
但是,只要你用百度或别的搜索引擎搜一搜,就会看到无数家正大光明的“戒网瘾学校”。从去年非常有名的、引发沸沸扬扬的讨论的山东杨永信的“临沂戒网瘾学校”开始,他们都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
豫章书院仅仅是其中的一家,中等规模,中等暴力。
即便在现在已近乎水落石出的“豫章书院事件”当中,我仍然看到很多这样的评论:他们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总比孩子有网瘾强吧?哪个孩子不是从小打过来的,你们也太玻璃心了。诸如此类。
我相信,这些学校之所以存在,“戒网瘾”之所以变得那么流行,非法办学之所以有恃无恐,原因就是:这些年轻人,是被他们的父母交钱送进去的。送进去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不听话的孩子,交由他们来殴打,打到听话、打到顺从为止。对孩子的种种虐待,正是家长想要高价购买的效果;这是这种学校的合法性来源。
但问题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权利殴打孩子、剥夺孩子的人身自由,他们怎么可能授权给别人来行使?
并非父母对孩子的仇恨都会放在表面,他们要交高达数万元学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完全可以想象,他们把孩子骗进魔窟的时候,希望把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送进去,从烤箱里就出来一个香喷喷的、冒着热气的、甜蜜的孩子。好贵,但是为了孩子,都是值得的。
此前的临沂戒网瘾学校,杨永信就有这个自信:无论多执拗的叛逆青年进去了,两天后就会哭着跪求父母原谅。他也确实做到了。——白色恐怖期间的重庆渣滓洞,严刑拷打都没有这么灵光呢。
进去的孩子,并不是犯罪分子(9岁的女孩能犯什么罪?)。那些孩子,可能仅是因为跟父母顶嘴、或不想上学、或常去网吧、也可能是电竞高手、可能是早恋……父母没有能力让他们听自己的,又打不过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便委托专业人员来收拾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否有“被治好”,标准就是“听不听家长话”。家长只想重塑威权。
这两天到豫章书院竖起横幅的家长们,甚至拍下每个小孩一进来禁闭七天的“小黑屋”、打人的“龙鞭”和戒尺,发到网上,以示对学校的支持,意思是,你看,这个屋子并不那么黑,这些“龙鞭”和戒尺也不算粗。在现场,还有一位家长读给媒体的一封信,讲述自己的孩子出现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孩子送来,现场家长们泣不成声。
他们迫切地需要豫章书院。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这个需求,创造出来了这个市场,就一定会有人迎合来赚钱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