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在10多年前的畅销书《魔鬼经济学》里,作者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分析了美国 2 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列出了8个对孩子成绩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 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
- 出生体重低 (负相关)
- 父母在家讲英语
- 是被收养儿童 (负相关)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和8个不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
-孩子的家庭和睦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儿童起步计划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孩子经常看电视
-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将这两组变量一一对应,不难发现,真正有效果的,不是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对于母亲来说,「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 30 岁或 30 岁以上」一般代表了母亲有着较高的教育程度和对事业上更强烈的追求,这个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30岁以上的母亲自然会成为一个好妈妈,而是说较高的教育程度和事业追求,往往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家庭条件。而「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则并没有效果。
然后人们可能就要问了,这是美国的情况,而且数据收集于20年前。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该调查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调查,最新可得的数据是2016年。我抽取了其中1228个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2010和2016年都被访问过,而且2010年被访问时年龄在5至6岁,恰好可以看到孩子父母对于他的「早期教育」情况;在2016年时是11到12岁,恰好可以被纳入CFPS的标准记忆力和标准数学题测算中。
在2010年的调查中,对5到6岁的孩子,父母被询问了这样三个和早期教育高度相关的问题:
您经常读东西给孩子听吗,譬如故事?
您经常给孩子买书吗,譬如图画书?
孩子经常参加培训课程或活动吗?

还有一个和早期教育不那么相关,但和本题中的简历关系比较大的问题:
家人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吗?
除此之外,我们还记录了家长为这个孩子所花费的教育相关支出。在2016年的调查中,对11到12岁的孩子,他们被询问了当年的考试成绩,并进行了一项标准的词汇记忆测试和一项标准数列计算测试,其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10分。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可比,之后的计算主要使用标准测试的结果来进行。

一,早期教育的「效果」存在吗?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粗糙的特征事实,直接使用这几项早期教育的投入去预测6年后,也就是孩子11岁时的效应,结果如下。其中红色的竖直线代表基准组,水平线和点代表每一个效应的绝对值和置信区间。水平线若是和竖直线交叉,则代表该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在孩子5-6岁时经常给孩子读书的家长,相对于那些从不给孩子读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11-12岁时的字词回忆和数列计算上都有显著更好的表现。
但这种效应似乎仅仅存在于是否给孩子读书之间,在每月只读一次书还是每天都读书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给孩子买书的频率看起来也很类似,从来不买书和买书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和读书一样,到底是每年买一次还是每天买一次,就看不到区别了。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而5-6岁的学前辅导班则完全没有影响。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5-6岁的出游经历也并没有什么效果。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早期教育花费对于6年后的数列计算有一定的统计效应,但对字词回忆没有效果。
小结:那些给孩子读书和买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6年之后看起来确实表现更好。但到底是每天都读书和买书,还是一年只读几次书买几本书,区别并不显著。学前辅导班和出游则对6年后的表现一点效果都没有。早期教育的花费对6年后的数列计算看起来有效果,而字词回忆则没有。
二,是早期教育起作用,还是家庭条件在起作用?
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只用了两组变量,5-6岁的学前教育,以及11-12岁的表现,但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给孩子买书和读书的家长本身有比较高的素质或者比较高的收入,才使孩子在6年后表现更好。因此,在这个步骤我们加入孩子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变量,并且控制2016年当年的教育总花费和当年的家庭总收入,结果如下: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读书的效应

“5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热议,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吗?

买书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