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研究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的365名彝族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尝试提出能帮助他们学好普通话的一些建议,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提高凉山州整个民族地区彝族儿童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凉山州的语言使用情况
彝语和汉语都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和汉语一样存在方言之分,按地域来看主要有:分布在广西西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的东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东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部的西部方言;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大小凉山一带的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中部的中部方言。各种彝语方言之间的词汇和语音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说不同方言的彝族人民之间无法交流。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属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全州占地 6 万多平方公里,共有 1 市16 个县。据公安部人口统计,到 2016 年年末,彝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51.9%,部分县的彝族人口密度高达 90%以上,例如美姑、布拖、昭觉等。据研究,在民族混居的地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普通话水平都不高,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彝族认为可以使用汉语方言与汉族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必要再学习普通话;一部分汉族在生活或工作中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彝族群众,不需要使用普通话。因此在凉山,彝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彝族群众能够接触到普通话的场所基本只有学校,但除了大学和相关专业的中职或高职以外,其他的学习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普通话课程。彝族师范生学习普通话基本上是依靠对老师或媒体的模仿,因此,各个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 3-6 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当引起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表明 3-6 岁期间,幼儿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能够达到语音、语调标准,受母语口语影响较小的效果。2002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2]。2012 年凉山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重点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尤其提到幼儿彝汉双语教育。
.......................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的365名彝族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尝试提出能帮助他们学好普通话的一些建议,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提高凉山州整个民族地区彝族儿童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从现有相关研究来看,将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学习和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从语言学、教育学等角度出发,以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为研究内容,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从凉山州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来看,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有80%左右会成为将来的幼儿园一线教师。通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可以实现提升该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目的。探索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在学习普通话时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可以解决目前普通话过级率低,一部分彝族师范生无法取得幼师资格证的问题,也可为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

...........................

2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
 

2.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学习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对西昌民族幼专已经有一年普通话学习经历的 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共计 365 名彝族师范生,进行了名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现状调查》的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详见附录 1)。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学习各阶段语言使用的情况、对普通话的态度、对普通话在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对目前的普通话课程是否满意、在学习(使用)普通话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当前普通话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进等,通过统计整理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分析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普通话学习存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 365 份,有效回收 359 份,排除 69 名不会说彝语的彝族师范生,最后剩下 290 份符合要求的问卷,占调查人数的 79.45%。
2.1.1 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按生源地将填写这 290 份有效问卷的彝族师范生进行分类。“老凉山东五县”是凉山州的五大贫困县,共有学生 45 名,集中在四个县内:昭觉县 15 名、布拖县 12 名、金阳县 6 名、美姑县 12 名;有“彝语母语之乡”称号的喜德县 20名;凉山州内(以下简称州内)其他县的学生分布为:西昌市 6 名,德昌县 11名、甘洛县 22 名、冕宁县 58 名、越西县 23 名、会理县 17 名、盐源县 30 名、宁南县 26 名、普格县 19 名、木里藏族自治县 6 名,共计 218 名;州外学生(攀枝花市 2 名、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5 名)共计 7 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昌民族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彝族学生主要来自凉山州 14 个县,市区学生少,州外学生也少。
...........................

2.2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与教学现状
2.2.1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综合”[37]。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它是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毫不夸张的说,课程设置就是教育的“核心”。普通话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应该具备三点目标:一是在重点教授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基础上,使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二是通过普通话语音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推广普通话和为他人正音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