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人民網評:“教育興澳”培養“一國兩制”接班人

 

2019年12月3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倡議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ISA)全球同步公布PISA 2018研究結果。調查發現,在參與PISA 2018的79個國家�經濟體中,澳門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都名列第三,為澳門參加歷屆 PISA 測試所取得之最佳成績。澳門學生三個素養均達到PISA基准水平的比例,世界排名第二。OECD更指出澳門是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兼快速進步的國家�經濟體。

教育興,則澳門興。教育是提高居民素質和深化人文建設的根本途徑,是澳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20年來,特區政府全力打造由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相連接的全民教育網絡,建設教育長效機制,提升了居民綜合素質。“教育興澳”被列為“澳門特區五年規劃”的八大戰略之一,更是體現了特區政府從戰略性、全局性高度統籌協調教育全面發展的眼光和決心。

特區政府不遺余力投入,15年免費教育世界少有

2006年,特區政府頒布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自2007-2008學年開始實施15年免費教育,澳門成為世界上少數從幼兒園到高中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之一。這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次對大學和高等專科以外的教育進行立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前,澳葡政府對華人教育的投入基本為零。根據1988年出版的《澳門學校的特征》所提供的數據,當時有官立學校9間,官制私立學校3間,私立學校67間。公立學校僅收葡萄牙人或土生葡人的下一代,澳門超過93%的青少年都在私立學校念書。從數據可見,當時在澳門承擔基礎教育責任的不是政府,而是教會和民間社團。

回歸后,澳門的非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門特區政府不遺余力地在教育方面投入資源,不但讓青少年獲得非高等教育的權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更是讓澳門的青少年在獲得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澳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澳門在非高等教育方面,除鞏固15年免費教育,還持續增加各教育階段的經費和津貼投入。2018 -2019 學年,就讀正規教育的幼兒、小學及中學教育階段每名學生的津貼金額分別為2200澳門元、2800澳門元及3300澳門元。

回歸前,不敢想﹔回歸時,想不到﹔回歸后,驚喜不斷。20年來,在非高等教育方面,特區政府加強統籌協調,用心布局,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澳門讀書,孩子們是幸福的。

高教水平漸獲國際認同,特區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

2019年9月1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澳門科技大學首次上榜,位列274名。作為特區政府在澳門回歸祖國之后批准創辦的第一所國際化綜合研究型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展示了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回歸前,澳門高等教育窘迫不堪,直到1981年才有第一所高校。1991年,為配合澳門政權移交過渡期的人力資源需求,澳葡政府收購了東亞大學,並更名為“澳門大學”。但是,直到1999年12月20日以后,這所因回歸而生的大學,才真正走上現代化高等教育發展之路。澳門大學是澳門第一所現代大學,是澳門唯一的綜合性公立大學,是亞洲第一所完整書院制大學。2013年,澳門大學位於橫琴島的新校區正式啟用,標志著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邁向新裡程。

編制“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持續優化高等教育機構的環境和設施﹔成立高等教育委員會助力教育素質的提升﹔引入高等教育評鑒制度,優化高等院校的運作及管理﹔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強化對高等教育的資助﹔成功推行“四校聯考”,讓更多澳門優秀學生前往內地升讀高等院校﹔加強對高等院校教研人員專業發展的支持,推進產學研結合發展……20年來,特區政府持續推動和強化高等教育領域的制度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高等教育行政部門架構與職能,促進高等教育全面發展。2017年7月27日,澳門特區立法會通過《高等教育制度》法案,標志著特區政府高等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近十年來,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非常迅速。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的澳門學生選擇留在澳門本地上大學,具有高等教育的本地就業人口比例持續上升。2018年底,完成高等教育的就業居民佔就業居民的比例已上升到38.1%,証明了澳門的教育及人才培養發展戰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澳門居民教育素質的逐步提升。

隨著澳門高教迅速發展,高校的科研水平也不斷提升。澳門高校科研投入持續增加,並取得飛躍發展,先后設立中藥質量、微電子、智慧城市物聯網、月球與行星科學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經過20年的努力,澳門成為文化教育之都的“踐行者”。

推進愛國愛澳教育,“一國兩制”事業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