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5 18:3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卢迈:留守儿童不应被遗忘,要把学前教育送进农村
关注儿童发展,尤其是儿童早期发展,被认为有助于阻断代际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在11月25日开幕的以“学无止境·教育为公”为主题的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建议,应重视偏远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公平,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分化严重的覆辙。
他表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为所有人的教育,一定是特别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教育。我们必须从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入手,为他们的发展打好基础。”
以下为卢迈演讲节选:
现在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会产生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会不会有什么阶层、阶级、人群被这个时代的列车给抛下来了?这个问题是非常现实的,也是我们教育必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中国现在马上实现全面小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迈向基本现代化,我们的国家在收入分配上会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收入的差距就能缩小呢?
美国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也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有读书会,最近我们读了三本关于美国的书:
第一本是《Janesville:An American Story》,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原来有通用汽车厂,派克笔在那里发源。但是2008年以后通用工厂搬迁了,工人们艰苦地重新就业,但是工资被腰斩,从每小时28美元变成每小时13美元。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社会花了好几百万美元来做职工的培训。但是这本书有一个评估结果,有些人经过职业教育上了两年课,每年政府补贴8000多美元,这些人的就业情况并不比没有培训的人好,工资并不比没有培训的人高。这说明早期教育做不好,职业培训的成本很高,1美元的培训得不到1美元的社会回报。
第二本书是《乡下人的悲歌》,讲的是美国一个底层的人,经过奋斗上了耶鲁大学法学院,最后成功的故事。但是他自己在这本书里头清楚地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少的案例。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白人,他们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家庭是破裂的,毒品、酗酒这些在影响着他们,他们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很难向上流动。
第三本书是《我们的孩子》,作者帕特南教授回到他的家乡克林顿港,看到和他以前的情况大不一样,70年代美国向上流动的人很多,70年代以后,无论是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阶级固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这本书用107个案例和学术分析指出,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生活经验,会影响儿童早期发育的各个方面,从大脑结构到同情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不断叠加的。
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大学教育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种社会分化,而且从儿童早期发展开始的巨大鸿沟,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为了所有人的教育,一定是特别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入手,给他们的发展打好一个基础。
怎么使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呢?我们都看到了他们和城市儿童的区别,当城市儿童参加各种课外班,可以弹钢琴、跳舞、唱歌,可以有各种机会的时候,有些农村孩子还只是在那里搓泥巴,他们在语言、认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