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时装设计师马可:真正的奢侈不在其价格

 

  我们在今年的 4 月 22 日——无用品牌创立 12 周年的时候——访问过马可,并于 4 月 27 日推出了马可访问录《马可:一个用衣裳造船的设计师》。

马可

  今天我们再次推送马可,是因为她刚刚在WWD全球时尚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时尚:人类的毁灭还是救赎?》的演讲。她并不是一个言辞锋利的人,也不是一个焦虑的人,在我们看来,她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从容的人,但她这些平实、朴素的语言,却足以让浮华的时尚界瞠目。这个绚烂舞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冷峻的诘问。

  现在,我们为新来的朋友介绍一下这位在奋进的时代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服装设计师。

  马可,1971 年出生于吉林长春,1992 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毕业后她先去了广州,开始自己的寻梦之旅。1994 年,她以《秦俑》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那年只有 23 岁。1996 年,她与合伙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奋斗十年,终因双方发展思路不同而离开。2006 年,她在珠海创建社会企业品牌“无用”,从此全心投入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研和传承创新工作中。2014 年,“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开幕,在这里,马可沉潜八年之后第一次向公众推出无用原创手作出品。

  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广州期间,在这个当时中国的时尚之都,她也是很少逛市场,去自创品牌的店铺一年里不过两三次,在时尚圈的活动和各式的秀场里也很少露面,被外界称为“时尚圈中的圈外人”。而当她创立无用,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圈外人”。她一直对“时尚”冷眼旁观。她对设计师这个角色,也一向充满反思意识。

  她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缺乏能够设计出时尚的、优雅的、性感的、漂亮的时装的设计师,但是却非常缺乏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在她的字典里,时装和服装,这两个词的差别实在是天壤云泥。

  她不满足于服装仅仅达到视觉上的赏心悦目,也不认可那些仅仅出于实际功能性的购买。她认为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语言,具备观念传播、精神交流的无限可能性,甚至能够引发深思继而改变行为。她的设计理念和目前的流行时尚完全相反。人类历史所经历的那些安详而知足的质朴时代深深吸引着她。她想让服装回到它原本的朴素魅力中,让人们被过分刺激的感官恢复对细节的敏感。

  “一件好看的衣服永远不是我的目标,一件让人感动的衣裳才是!”她对我说,“不把自己感动到痛哭流涕的作品,从来不好意思拿出去见人。”

  她一直坚信,真正的时尚不是被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到的非凡,她认为真正的“奢华”不在其价格,而应在其所代表的精神。她是一个远离流水线生产的设计师,是一个抗拒流行时尚召唤的艺术家。她对内在世界有着独特的领悟,同时与中国的底层现实建立了真切的联系。她有一个更大的舞台。

  她是贾樟柯纪录片《无用》的女主角。这部纪录片以马可参加 2007 巴黎秋冬时装周为中心事件,讲述了分别发生在广州、巴黎、汾阳的三段故事。在巴黎时装周上,马可把她曾埋进土中、让时间与大地一起完成最后设计的服装呈献给观众。她的作品是那个浮华世界的相反方向。她的特立独行引起了国际时装界与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贾樟柯也凭借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的最高奖项。

  在经历了阶段性的演进后,她对设计师的身份的认识归纳为: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者、世界的先知先觉者、时代道德的引领者。

  显然,她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她想为中国这个全球服装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创造一个享誉世界的原创品牌。但她的目标远远不止于此。她有着更广阔的议题。她试图为这个充满危机的世界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无用就像一条船,帮助人们从此岸渡到彼岸。”她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帮助人们过河,而不是一直留在这条船上。”

  在世人看来,马可有很多传奇。2013 年,无用创立的第 7 年,马可为国家一位重要人物提供专人定制服装,将她从幕后推到了前台。那是多少人想蹭都蹭不上的流量,是多少人艳羡不已的机遇,但是她从来没有对我提起过。我也没有问。她希望无用像一棵大树一样努力向下生长,而我想寻找滋养这棵大树的精神养分。对那些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2014 年 10 月号《人物》杂志的封面文章《马可:衣以载道》。不过,据我的朋友张悦说,即便是在当年,她也只肯吐露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