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做有特色、有风格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做有特色、有风格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2018-07-05 15:06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学前教育 /幼儿园 /幼儿

原标题:做有特色、有风格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赋予了幼儿园极大的课程自主权,什么是真正的特色课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在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夏前程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上,幼儿园课程建设成为专家、实践者热议的话题。

年马克思》教育活动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指南》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按照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等4个学科领域4项标准,采取分批研制、逐步健全、形成体系的思路,分学科、分领域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体系。

国际幼教理念的本土化不可少

走进各个幼儿园,各具特色的课程让人应接不暇,如双语教学、高瞻课程、多元智能、奥尔夫、瑞吉欧(以上多为国际幼儿教育理念),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你的幼儿园图书区里是不是有70%以上的图画书是引进版?”“近些年来,高瞻课程、双语国际等各种西方概念的幼儿园在中国遍地开花,又有多少真正发挥了作用?”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原所长霍力岩的提问引发前来参加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的幼儿园园长、老师们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也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双语教学、外国人的面孔、各种拗口的国际教育理念成为吸引家长选择幼儿园的关键要素,哈佛、剑桥等名字深受青睐,很多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高额学费。”周念丽认为,这恰恰是我国家长文化自信上的缺失。

西安市第五保育院书记、院长陈萍在学前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余年,在多年课程实践中体会颇深。“上个世纪80年代,幼儿园大多采用分科教学,后来采用综合课程、区域活动教学,一直到现在形成了主题活动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国际教学方式涌入国内,让陈萍这样的“老幼教人”应接不暇。“作为幼儿园一线的教师,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刚弄懂些皮毛,另一种又来了,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让我们眼花缭乱。有时候感到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要用哪种教学理念。”

陈萍坦言:“这些理念的涌入,让我们意识到在课程建设中,集体教学应该向小组教学、主动探究孩子的自由活动发展,我觉得这就是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有时,陈萍也感到力不从心。“外来理念的吸收和运用间还存在鸿沟,园长、老师在开展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幼儿园老师专业背景、学科背景等限制,园长不能完全按照新的理念去进行课程改革。”

“在大量国际化思潮来袭的今天,作为一线园长,我们都需要冷静地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幼儿园最适合的课程。这需要考虑地域、园所本身的特点,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结构等问题。理念可以学习、借鉴,但一定要有融合和创新。”陈萍说。

如陈萍所说,融合和创新需要充分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了解自己的特色所在。

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谭娟认为,特色课程要本持本土情怀,秉持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但是最终落脚点是要放在本土。

怎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幼儿园课程体系?霍力岩认为,至少涉及四方面内容:核心价值、内容框架、方法体系、评价取向。“这四个方面都和教师紧密相关。”

现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周念丽认为:“一是传承自己的文化,二是有开放的心态接纳吸收他国文化精髓。每一个课程活动背后的设计都意味着教师的价值判断,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课程,需要教师、园长科学地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