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提升兒童安全素養需親情“灌溉”

 

無論是城市家長還是鄉村家長,保障兒童安全從根本上還是要從兒童的安全教育抓起,從培養兒童的安全理念、意願、意識、思維與策略著手。兒童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倡導和踐行“四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別人傷害、保護他人不受傷害。用親情培養兒童的安全責任與安全意識,發現孩子的安全行為優點時要及時表揚,相反,發現他的安全行為規范出現偏差時,也要及時批評。

暑假是一年中兒童安全事件高發期。如今暑期過半,仍不時有兒童安全事件發生,每個事故背后,都伴隨著令人惋惜的生命消逝以及留給家長和家庭的深深悲痛。對於家長和家庭而言,應如何增強兒童安全素養?增強防范意識?就此,記者專訪了中南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安全理論創新與促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秉。

保障兒童安全要從娃娃抓起

兒童安全,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安全,牽挂著父母的心,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更是家庭永遠的痛。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祖父母輩是留守兒童主要看護人,佔90%以上,小學及以下學歷者佔70%以上。由於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祖父母往往更多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忽視其情感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安全防護知識和技能均比較缺乏,較易發生意外傷害。調查地區農村兒童傷害發生(人次)率為10.0%,其中留守兒童為12.6%,高於非留守兒童。

對此,王秉認為,無論是城市家長還是鄉村家長,保障兒童安全從根本上還是要從兒童的安全教育抓起,從培養兒童的安全理念、意願、意識、思維與策略著手,不斷提升兒童的安全素養,讓兒童知道應如何保障安全。

王秉表示,兒童安全教育問題需清晰認識和理解四方面:安全風險來自哪裡?兒童應樹立哪些核心安全理念?兒童應掌握哪些核心安全策略?家長如何進行兒童安全教育?從大的方面來說,兒童安全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

王秉說,一方面主要來自意外傷害事故(如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墜落事故及其他事故等)。有統計表明,意外傷害事故是兒童傷亡首要原因(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小學生及學前兒童傷亡人數超過萬人)。另一方面主要來自蓄意傷害事故(如兒童被騙被拐事件、兒童失蹤事件等),這類兒童安全事件也屢見不鮮,影響更加惡劣,防控難度較大。

生活中,不少家長很少和孩子談安全知識,等出了事后悔莫及。

俗語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就兒童培養而言,兒童安全應是首要問題,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兒童安全教育是家長對孩子的一份責任和愛。”王秉說。

不能小看安全規則

對於兒童來說,應具備哪些安全理念?王秉認為,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安全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愛你的人。

另外,王秉認為,千萬別小看安全規則。兒童在學習、生活中會接觸各種安全規則,如最常見的“過馬路時紅燈要停”“不能玩火以及其他危險物品”等,要教育兒童對規則保持敬畏之心,要讓兒童理解“事故與違規同在,安全與遵規同行”的道理。

“一個好的安全習慣會讓兒童終身受益。”王秉表示,安全作為人生活、工作的基本保障,好的安全習慣,如“過馬路要先停下看兩邊”“不要在水池邊奔跑或玩耍”“熟記父母的姓名、電話和地址”“不要在網絡上公開個人信息”“去哪裡都要告訴爸爸媽媽”“出行要結伴”等,會讓兒童終身受益。

“事實上,絕大多數事故都是由不安全行為造成的。”王秉說,若要深究不安全行為的原因,往往是當事者的僥幸、冷漠、麻痺、自私(隻要我方便安全而不顧他人安全)、走捷徑等不安全心理造成的。

王秉認為,兒童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倡導和踐行“四不傷害”。

——不傷害自己,提高兒童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能由於自身疏忽、僥幸、失誤而使自己受到傷害。要知道,保護自己安全的責任主要靠自己,這取決於安全素養。

——不傷害他人,要教育兒童,他人生命與你的一樣寶貴,不應該被忽視和傷害。例如,應教育兒童,你玩火引發火災事故不僅可能會傷害自己,且很有可能也傷害他人﹔小孩子之間不能打架,不能蓄意傷害同學或伙伴等。

——不被別人傷害,要教育兒童,生活中蘊含多種危險,你的生命安全不應該由他人來隨意傷害。我不被別人傷害,即每個兒童都要加強自我安全防范意識,在學習、生活中要避免別人對自己造成傷害,如兒童拐騙事件、兒童性侵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