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4岁女儿1年报7个培训班 妈妈下班当同桌陪读

 

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

  36岁的谢佳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越”。白天,她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办公室副主任;下班后,她则成了5岁女儿的同桌,和一群幼儿园孩子做起了“同学”。

  去年女儿果果4岁,眼看到了传说中的“语言敏感期”“艺术萌发期”等各种黄金期,谢佳一股脑儿给女儿报了7个培训班。

  然而,坚持了一年多“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的陪读之后,当初给孩子报的7个班,如今已经退掉了4个。谢佳很失望,“以前总觉得自己孩子就是个天才,可现在怎么发现她干什么都不行?”

  “我的同桌是我妈”

  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正打盹的谢佳惊醒了。一抬眼正迎上20岁出头的英语外教不满的眼神,谢佳慌不迭地按掉铃声,红着脸连声道歉,像个犯错的孩子。

  这是周一晚上的外教英语课,讲的是自然拼读法。谢佳觉得不能让女儿再像自己一样“只会哑巴英语”。她走访了多家少儿英语机构咨询了专家。听说这种方法学英语能事半功倍,她二话没说报了一学年50节课。

  班里20个“学生”,10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每人旁边各坐着个“妈妈同桌”。老师领着大家练发音的时候,大人孩子一起咧开嘴跟读。

  在笔记本上记下今天学的几个单词和发音后,工作了一天的谢佳常常会眼皮打架,要么就掏出手机来玩一会儿。女儿总会悄悄凑过来看几眼,她便轻声呵斥“好好听课!”

  周二晚上是运动课,这是女儿上的第一个兴趣班,不到4岁时就报名了。女儿性格活泼,谢佳希望锻炼让孩子能有个好身体。起初,女儿受不了跟妈妈分开,一节课从头哭到尾。谢佳只能全程陪同,和一群三四岁的孩子一起摸爬滚打,跟在年轻老师的身后跑跳、翻跟头、走平衡木,甚至倒立。一节课下来,谢佳总是满头大汗。

  听说下围棋是刺激大脑发育的绝好方式,她又把女儿领到了围棋班里。想看看女儿有没有音乐的潜质,她托人请老师,报上了钢琴课。此外,还陆续上了舞蹈、学前趣味数学和语文。

  可以说这一年,谢佳一家都没吃过一顿踏实的晚饭。好在家离单位近,每天5点下班后,谢佳直接赶到父母家接上孩子就往各种培训班赶,“看上去一节课也就1小时左右,但前后路上折腾,一次课就要耗进去3~4个小时”。

  一些地方停车特别费劲,为了赶时间必须两个大人一起陪同,“一个负责开车停车,一个带孩子上课”。谢佳的经验是,要想让孩子能在上课时达到最佳听课状态,需要在上课前吃好饭,再早点到班里适应环境,“孩子的饭,老人常常提前给做好带着,我就只能在外面凑合一口,或者干脆不吃了”。

  一年报了7个班 如今退了4个

  然而付出了辛苦,搭进了全部业余时间,谢佳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激活孩子的潜能”。

  英语成了果果最不喜欢的课。她是班里最小的孩子,外教上课说的话,她一句也听不懂,只能在老师单独请她跟读的时候,勉强学着念一句。

  在家里,英语由爸爸负责给女儿复习。每天十几分钟,总是火药味儿最浓的时候。有时候,明明刚已经学会的发音,果果就是说不出来,总想跑去玩,爸爸急了吼上几句,常常是孩子一边哭一边背。

  苦苦坚持了3个月,女儿一提上英语课就哭。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劝谢佳,“孩子太小,学起来费劲”。谢佳也担心让孩子早早就对英语产生心理抵触,将来上学都受影响,只好去退了课。

  趣味数学课真的被果果当成了游戏,课上都是唱唱跳跳、做游戏。开始谢佳还挺满意的,“感觉孩子喜欢,说不定有数学天赋”。可没过多久她发现,孩子只顾着热热闹闹地玩,可等回家复习上课学的数学知识,却一点没记住。

  果果对围棋起初似乎挺感兴趣,“她回家也会自己在棋盘上摆来摆去”。然而很快,这个爱好变得鸡肋起来。女儿对上围棋课并没有表现不满,同样也没有显示出兴趣和天赋。可学围棋的地方离家太远,门口堵车厉害,几乎每次上课都得迟到。眼看今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谢佳觉得还是应该把精力稍微集中一些,围棋课也停了。

  两个月前,谢佳给果果报了钢琴课。没想到才上了几次课,果果就告诉她“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弹琴”。谢佳鼓励女儿每天坚持练习,希望让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渐渐坐得住。果果手又小又软,敲键盘时间长了总喊累喊疼,爷爷奶奶心疼坏了,让谢佳去把剩下的课退掉,“学这有什么用,咱也不是当钢琴家的料”。